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


编者按:前不久和一位学习理工课同学谈论科学研究这一话题,从而使我对科研方法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和大家共同探讨。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一篇社会科学的论文,它所有的论述都是汉字。而且让人读起来非常晦涩难懂。这种大量的文字论述使得中国的研究者望而却步。并且经常是说了一大通之后,仍不知道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冗长的一段话从开始一直从文章开头到结束。并且在论证过程中,逻辑思维非常不好。经常是因果关系颠倒、逻辑混乱、层次不一致等。出现这种现象,不敢说是每篇论文都有,起码是占据大多数纯社会科学的论文。这种情况不同与理工类学者,也不同于西方社会科学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实验、调查、案例的分析。这不仅让我们的论文质量降低,同时也使得很多研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即只是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的论据支撑。即使是大量实例的论证,也显得不合逻辑,让人匪夷所思。

       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我认为应当加大文科对理科知识的运用。让真实的数据、案例和数理统计说服你要论述的对象。不要再单一无味地去强调某某问题如何重要。如果真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也应该本着一个非常强的逻辑性论证。不能有任何逻辑的闪失。如果再不行,那就请研究者,在做研究过程前,把自己论证的顺序和思路摆出来,不要混同在文章和著作之中,从而接受其他学者的提问。

       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科学更加符合科学性,也才能让社会科学更加规范,也才能让社会科学本身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