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封短消息:
不知道大师对GANN理论把握到何种程度了???
本人信佛,估计大师也有研究吧,不知道有何指教???
本人回复:
本人只会谈些野狐禅,蜻蜓点水而已。
我对江恩理论,非常浅薄,不值一谈,在这里发个文章,只是为了告诉各位网友,不要被一些邪法迷住了。
只有修养道德,于江恩理论的研究中,才会容易取得进步。
付出了努力,才会有获得。这个付出,包括金钱,精力,心血与时间。
我又哪里是什么大师呢?
第二封短信:
大师很谦虚,能知道野狐禅也已很不错了,可以算深信因果了,也算发大乘菩提心的一个基本条件了!!
禅语从来就只能点到,所谓心行处灭,言语断尽,看来大师的“蜻蜓点水”很有深度!!!
大师注重修养道德,看来大师也一定看到了,股市如人生,研究如修行,境界的提升需我空和法空来达到!!
博客看过,很不错,期待大师更好文章!!
本人回复:
我不知也不须知道何为大乘菩提心,究竟是个什么乘,这都是越过那个层次后才能说的,否则无异于妄言,说得太早,不是自己真心悟得的,一个人只有修到大乘后,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我过去认识不深,只是小乘阶段啊,这样才行。如果有个修小乘菩萨道的人,天天说我这是小乘,这个不行啊,我应该修大乘,才能得正果,那他连小乘都修不好了;如果有个人说我是大乘,就瞧不上小乘,那他就落入下流,连小乘都不如了。法无大小乘,只有心有大小乘,所谓乘,说者有意,其实无有分别,都只是个假名而已。
人生在世,何须守层次、大小乘?所谓大乘小乘,功德福德,都是一个有为法的概念,是有为法的层次。
那些循规蹈矩,扫地恐伤蝼蚁命的人,我们固然嘉许,不应该贬为妇人之仁,但他们最终能够立大功德吗?
当然,这也是各人的命,大功德小功德都要有人做的。有人注定一生就那样平淡度过的,立不了大的功德,做不了大好事,要等小好事做多了,机缘成熟了,就能做大好事,立大功德了。
大乘自然相对小乘来说,如今的佛教基本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乘,我也是在向高僧大德学习,岂敢妄言??
佛语: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德,皆可成佛!!
我不知道大师说的大功德为何???是世间的大名,大权还是大利!!
无名凡僧因救蝼蚁而得延寿的故事,不知道大师可曾听闻!!
功德的大小在于心,若以平等心地对待一切人,事,自然功德可无限大!!
以上一点自己浅薄的见地,不足还望包涵!!
本人回复:
谢尊称,但我当不起大师的称号。我只是一个小学生。
大功德,也不是谁都能建立的。而任何功德,只是一个过程中的现象,是有为法的层次。从本心上来说,功德无法分大小,分大小即是有分别心。但在没有开悟之前,仍属有为法的层次,积累功德,就分了大小,所以说功德大小,是在悟之前的过程中的概念。而功德本身,在你悟得佛道之后,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无所谓功德不功德了,反正你见事必做,理所当然,不执著于自己是在立什么功德的。功德这个概念,是对迷人说的,不是对悟人说的。
比如个人浅见,你为人说法,说金刚经,劝人行善,就比布施一碗饭给某个穷人功德要大,当然这是平常的意义来说的,如果一个人快饿死了,你说法救不活他,那就先施一碗饭救活了,再为他说法也行,这是因事而异,否则你只知说法,人都死了,听不到了,你白忙活了。
若那个无名老僧为了延寿而救蝼蚁,是为邪法。此例只能作为引导人向善才说,所谓上德不行德,真正有德的人,只是见性命则救,视为理所当然,无所谓功德之概念。道家说上德不德,是以不失德。立功德者若有功德之心,虽然其行仍值得嘉许,但其心则仍落于小乘下乘。大乘小乘,有为无为,全在于心,不在于教义,不存在现实的界限。
再比如有人,象江恩,留下这么多技术与理论,把证券市场中众多投资者引入到求道之路,这个功德也是大的,比施舍多少钱给你给我,要大得多。
今日又来信:
与您分享《六祖坛经》的一章关于“功德与福德”的开示:
决疑品第三
门人法海编集 憨山大师勘校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丈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本人回复:
为什么总停留在什么功德与福德的争论中呢?
这与实相与虚相的争论,与四圣谛,与大小乘,与顿渐之道的争论,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包括学佛的人,都应当知道,佛本无层次、无顿渐、无实虚、无大小乘,佛亦本无名,无以名之,是名曰佛。只因世人妄执,乃有如此分别,作指月之义,是为引路,是为方便法门,但悟者,虽以此教人,心则不会执著于此。六祖教人说法那一节,就明言,凡说法,应将事理归于多少对,而后归于二,最后,连这二端都不要了,都舍去(我已记不得原文,大义如此,非为曲解佛经,其实这与易经、道教的阴阳、两仪,与唯物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及矛盾的对立统一两方面都是异曲同工的,理通名不同而已。)。
学佛者总说要明心见性,却不知明心见性亦要机缘,亦要成熟,就象种子要成熟一样,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去拔杂草,除害虫,认真施肥灌溉。这就是“知法常无性”的来由,是叫你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因为你不需要问收获,只要你付出了,种下了因,终会收获相应的果。积功累德,是行法的过程,是量变的过程,你只知沉迷,每天空坐在那里空想如何能明心见性,这个心,这个性是什么,却不知起而行法,那么就算想破脑壳,也是杳不可得。
学法也需要行法,把法的道理从现实中体现出来,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种功德,积累福德都是在路上走的过程,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走得慢,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早,有人走得迟。等到功德、福德积累够了,就是量变到质变,悟在一瞬间,结果自然成。因此达摩对梁武帝此说,绝不能被看作是贬低布施福德,而是要人不执著于此,不执著于自己布施,不执著于福德果报而念念不忘。如一执著,即落下乘,甚至入岔道。
而今凡是自觉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都喜欢研究鼓捣一下佛、道、易经等理论,拿来装潢一下门面,看了几本书,就拿出来谈经论道,指手画脚,来显示自己,更有甚者,还专门喜欢写文章攻击名人,想让自己出名。不仅如此,就是在学佛者中,常有人为自示高明,认为自己顿悟,以此显摆于渐悟者。全不知悟道只在行义,不在口争。各有因缘莫羡人,其实象慧能那样的顿悟者之前也是经过了长期的渐悟过程,到黄梅后机缘成熟,所谓“梅子熟了”,方得一朝顿悟,而神秀正是走在悟的路上,所以五祖说他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并不冤枉。
六祖说法,即为非法。他何曾说过什么法?你机缘没成熟时,六祖也无法渡你,你机缘成熟了,神秀也无法阻止你顿悟。所谓顿法与渐法,都是法,都非法,无有差别,无有高下,只在当下的机缘。从根本上,法是从心内生,不从经书上生,不从师傅生。人学法,都是通过学法,念经,修行的行为,来求得自己心内的认识的提高,求得明心见性的一种途径。
所谓明心见性,所谓见性成佛,所谓正等正觉,都只是一个暂时的,是一种状态的描述。就象人身在污泥中,他心里明白了自己原来干净时是什么样子,这就叫见性了------有人身上污泥太重了,是看不到自己干净的样子的,这就是没见性,他还以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明白是一会事,身上的污泥还在,还得洗净,这些污泥,就是缘,有善缘,有孽缘,有不善不恶的缘。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到处都是污泥,只要是世上的人,就身带污泥,只不过有人污泥重,有人相对比较干净而已,而且有人在这个世界打滚过程中,污泥还越来越重,更加迷糊了。人生在世,就是来历劫,来了结这些缘,还清这些债,圆满这些愿的。当你完全了结这些缘,你就真正成了神仙佛道了,否则就算你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要经过历劫的过程的。如来未入寂前,他终不是佛,因为他尘缘未了,还有该渡的人没有渡,自己的事情没做完,不能涅槃离去,所以说是历劫未尽。比如说我讲起道理来,好象头头是道,但其实我自己也迷迷糊糊,因为我还有尘缘未尽,哪天我尘缘尽了,我也成佛了。所以我现在可以研究一下江恩理论,也有着常人的恐慌与贪婪,还喜欢好为人师,自觉高明等等,这都是污泥没洗净的缘故,业障没除的缘故。
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身上沫污泥,还是从身上洗掉污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了,因由自心生,果由自心得。如果佛能度你,就不需要你自己修炼了,直接就渡了你了,佛只能引导你自己走上自救的觉悟之路。是故没有佛能渡我们,从根本上,都是自己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