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难以复制的原因
导语:
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看了《丁学良先生谈“中国模式”无法推广的3个原因》以后,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事实上,每每看了类似的文章,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象是吃个半生不熟的柿子似的,是酸,是涩,还是苦,难以名状……
尽管如此,但还是感觉有些话不得不讲,因为事实需要正视,真实需要明视:
那就是中国模式不是无法推广,而是无法复制……
有些国家无法复制“中国模式”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根本原因,绝不是文中所讲的这些!文中讲到的这些原因,是原因,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
以经济谈经济,就如同井中望月一样,只可得窥其一斑,而难了然其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世界永远不可能只有光明,也永远不可能只有黑暗……
能发现问题是好的,但是,如果只能看到问题就要出问题了……
当然,如果只能看到问题,还自以为是的话,那就要出大问题了……
中国模式不能用西方理论来解析,否则只能自我迷惑!因为无法“复制”的根本原因不在经济,而在政治!其道理有如学诗一样,“汝欲果学诗,工夫在诗外”……
撇开政治,只谈经济,注定了是要走入自惑的“死亡循环”……
更为形象的讲,就好比说黑人不如白人白,不是因为黑人人种的题,而是因为黑人人品的问题,其谬处不言自明……
没有中国模式的政治做基础,中国模式的经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如果说中国模式有各种各样的不足的话,那请问有那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完美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吗?
不要以为人家现在“好”,就百分之百的肯定人家的过去也是好的,人家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是放出的五谷之气都是香的……
且不论其出发点如何,其主观主义程度如何,看其论点与论据也不难发现其偏颇之所在。如果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话,也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只见问题,而不谈成绩;只看结果,而不看原因;只看眼下,而不问历史;只看“黑土”,而不见“白云”……
如此,怕是上帝也无能为力了,除了说一声“阿门”……
好在我不信神,不用说“阿门”。所以,除了叹惋之外,还能说点什么:
第一,中国模式不是无法推广!中国热已让汉风吹拂世界……
第二,是中国模式无法复制!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第三,中国模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完美模式,它只适于社会主义中国,但并不等于别的国家不能借鉴,那怕是不同制度的国家……
第四,中国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一个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模式,更为准确的说,它不是“模式”,而是“模样”。它会随着成长而变化,但无论其外形如何变化,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此可谓“万变不离其宗”,而其“宗”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五,似我者死,效我者亡;明我者生,用我者长……
第六,阿门……
因为已有拙文先前论述,此不再赘言……
更多见:
《渐进式过渡道路》 《中国模式的特点》
《中国模式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附:
《丁学良先生谈"中国模式"无法推广的3个原因》
来源:翟华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70cb20100axof.html
温家宝总理在纽约期间接受了CNN记者的采访,其间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Premier,whenyourcountryhasgrown,asyoupointedout,9.5percentfor30years-thefastestgrowthrateofanycountryinhistory-ifpeoplecometoyouandsaytoyou,whatistheChinesemodelofsucceedingasadevelopingcountry,whatwouldyousaythe-whatisthekeytoyoursuccess?Whatisthemodel?(总理,如你所说,中国在过去30年来增长速度为9.5%,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速度。如果有人来问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什么是中国成功的模式?你会怎样回答,什么是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模式?)
对于这问题,温家宝总理没有具体回答,而是给了一个很简单的答复(CNN的英文翻译稿):Byintroducingreformandopeningup,wehavegreatlyemancipatedproductivityinChina.Wehaveoneimportantthought,thatsocialismcanalsopracticemarketeconomy.(改革和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我们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其实CNN的这个问题,我们做亚洲、非洲国家发展援助工作,也常常遇到。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对中国发展速度的憧憬,很想学到“中国模式”的真经。可是,也可惜,到现在为止似乎没有哪位国际级经济学家把“中国模式”说清楚了,而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家也是众说纷纭,总不能说“中国模式”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吧。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丁学良先生的一篇文章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很高明,只是说“中国模式”是个“客观存在”,但是“该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概念去描述它,现在还是争议极大”,所以丁学良先生避开了什么是“中国模式”这个问题,转而论述为什么“中国模式”无法在亚非拉推广,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是发展过程中的公正问题。丁先生写道:
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里,有几个能像中国那样,这么多年来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下,不让所有的相对弱势民众——在这样那样的事件中遭遇不公正对待的工人、农民、小商贩、业主、污染受害者、豆腐渣校舍倒塌的受害者、消费者等等——有依法组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会、农会、协会等团体,进行集体谈判、讨回公道的常规渠道?在中国模式的发展中,工人还不是最弱势的,对农民更不公正。农民失地得不到适当补偿;农村孩子考大学分数线比大城市的高;最苦最累的活大半是农民工做,而他们并不享有基本的公民权(比如,奥运会设施建成了,奥运前把他们赶走)。顺口溜中国的“城市欧洲化,农村非洲化,两极大分化”,描述的就是这种状况。
第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丁先生认为:
中国的生态恶化,其中最严重的是全国水资源被污染。长期以来,中国官方媒体都讲,原因主要归于中国人均水资源奇缺。德国的一个华人工程师查的数据表明,中国的水资源人均2220立方米。这和德国的水平相当,它是2170立方米,但所有去过德国的人都能看到,德国的环境多么好!仅从人均水资源不充足来解释中国绝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是说不通的。南韩的人均水资源比中国的少多了,只有1480立方米,但是我去过两次,看到的都是青山绿水。所以中国模式中,高速发展的又一个巨大代价是生态的恶化,这是无法抹杀的事实。
第三是发展的行政成本问题。丁先生说:
做公共管理研究的都知道,为了贯彻“GDP增长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发展政策,中国的各级行政系统常常是不计成本的。县领导定下一个大目标,往往就是“举县”去做;省市领导定下一个大目标,往往就是“举省举市”动员落实;国家级领导层定下一个大目标,那当然就是“举国”动员落实。只要一“举”,其它的统统让路,代价超常难以计算。
把丁先生所讲的这三条理由摆在桌面上,估计不少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会说:算了,俺们就这么着慢慢发展算了,超高速发展的“中国模式”咱学不来。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