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傅以新教授周游山水
刘文
在我认识的画家中, 傅以新 教授最具诗人气质,他醉心耕耘,不谙炒作,唯以深厚的艺术魅力赢得越来越多的知音。
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曦林在《北京古今中国画坛扫描》一文中说:“活跃在新时期北京画坛上的中青年画家,大多毕业于中央美院等艺术院校,尤其李可染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居多,他们在新时期陆续打出师门,成为山水画坛骨干,如:黄润华、张凭、张步、张仁芝、李行简、李宝林、王文芳、贾又福、傅以新、龙瑞、王镛等,均出自李可染的门下,并找到了自家面目。”
什么是傅以新的自家面目,似乎很难有恰如其分的词汇来定义,因为他的作品格式多变:青绿、黑白、细笔、泼墨、空灵、盈满,尽皆有之;而且题材广泛:江南细雨、塞外荒沙、高原风雪、边寨人家、峡江急浪、云山烟霞、天边曙色、海上月华……,这些作品均来自生活的感受。真山水是他情感体验和笔墨依托的本源,他以极大热情投入采风、写生,跋山涉涧,履危蹈险,并不全为实践石涛所倡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而是从大自然的无穷变幻中去体会山川的灵性和品格,陶冶自己的精神气质和人品格调,并把对自然的真切感悟,通过强烈的情绪、氛围的渲染表述于画中,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高度提炼的境界之美,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夕阳西下几时回》表现的是暮色渐浓的深山和反射着最后一线天光的溪水,踏水归去的牧队和准备在山中过夜的帐篷,把对山中生活的眷恋表达得十分感人。
科班出身的傅以新对传统绘画 和 老师风格都下过苦功,但他的风格面目已与老师、与传统日渐拉大的距离,无论造型、构思、构图、笔墨都有自己的独创。他的画强调立体和空间,强调纵深感,使观者如临其境,情感与之共起伏。《万里奔涛》用颤动的笔法表现黄河瀑布奔泻而下、水激雾荡的感受,又通过笔墨的虚实、多寡来塑造河水从后向前涌动的场面。光感的运用是傅以新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他继承了老师李可染、宗其香、李斛的探索道路,并走得更远,那些直接表现日、月、天光云影的作品,让人过目难忘。《圣光》变现日出瞬间的感受,映身在朝阳中的远峰被染成纯红,显示着光明、纯洁、热忱和朝气,浓墨泼出的群山,更以深沉、雄浑、苍茫和朦胧映衬着“圣洁”的主体。
傅以新是一位抒情的高手,他的画无不融入了浓浓的诗意,或淡远清新、或浓重深沉,或开张激越,或幽然惋伤。苏东坡评价唐代王维的两句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画艺术的最高追求。傅以新无疑是此中佼佼者。他作有大量诗词,以白描手法,构造引人入胜的画面,再题于画中,得“画外之言”和“画外之画”。《千峰耸翠》画漓江风光,川流回环远去,夹岸青山次第拥簇于田畴间,展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抒情画卷,题词一首《诉衷情》:“江如白练绕山流,轻摇数片舟。千峰翠拥更递,云淡远,半含羞。湖海志,未曾酬,雾侵眸。何当再续,卧雨船头,品橹声柔”。写景中寓以岁月之叹,发人遐思。
中国的山水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不是简单的景物再现,也不应是符号的堆积,它是自然元素的理想再塑,是自然美在更高层次的升华。古人曾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作为评价山水画的标尺,循此传统,傅以新塑造了无数美好境界。看他的画有一种似曾亲历的感怀,看他的画册如随之一同周游山水,置身他的画展,犹如进入真山水怀抱,不由得想高歌长啸。
傅以新是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会员,先后任天津美院、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虽入退休之列,却保持着青春活力和旺盛的创作热情。愿更多佳作在他笔下诞生。
---------------------------------
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2009第12期《信息周刊》刊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