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曙光未现,中国会成为率先复苏的亮点吗?
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有望在4月16日前後得到初步回答。国家统计局将于4月16日发布2009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在次日发布消费、投资和工业生产等详细资料。
据4月13日出版的《财经》杂志报导,在关键的时间视窗,枯燥而冰冷的经济资料有了特殊意味。对于中国,这些资料是判断经济是否见底反弹的重要指标,也将成为经济刺激政策是否还需加码的依据。更广范围内,人们则关心,中国能否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走出阴霾的有力引擎。
“4万亿”经济刺激计画提出近五个月後,政策效果预计将在今年一季度资料中有所反映。当前的分歧在于,一季度经济是否比去年四季度有明显好转?若出现好转,是暂时反弹,还是持续性复苏?中国经济会如乐观者所言实现“V型反转”,还是如悲观者所言“W型两次探底”,或在“U型”底部徘徊呢?
《财经》报导称,随着部分领先指标显露暖意,一些研究者不再那麽悲观,甚至开始“乐”观中国经济。但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状况依旧低迷,甚至可能继续恶化的情况下,尚难断言中国经济复苏,一季度部分资料的回暖也存在不确定性。
海关总署4月10日发布的资料显示,今年3月,出口和进口继续下降,但降幅均有所收窄。其中出口902.9亿美元,同比下降17.1%,进口717.3亿美元,同比下降25.1%。同时,3月劳动密集型等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出口出现复苏。
但《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这并不表示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开始明显好转。未来中国的外需何时能有根本好转,还要看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何时能走出低谷。
判断经济走势,还应考虑的问题是:主要依赖政府投资主导的内需,能否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复苏?
《财经》杂志经济学家陆磊认为,目前的繁荣更多是依赖政府部门投资,虽然的确会拉动采购以及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但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自身增长的拉动力,并没有充分显现,私人部门投资还没有出现反转迹象,“只有这些指标出现显着变化,我们才能说实体经济出现了好转,中国经济触底反弹”。
已经发布的资料,佐证了私人部门投资尚未好转的判断。今年1月至2月,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35.6%,增幅较去年同期增加23.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国有和国有控股部门之外的投资增长,仅略高于去年12月的17.8%。
“今年上半年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寻找方向的一个关键时期,主要特点为经济资料喜忧参半、冷热不均,以一个指标的冷暖判断经济走向都是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沈明高说。
《财经》报导认为,断言中国经济复苏,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带来经济一定程度的反弹,至少部分经济指标将会回暖。至于反弹力度、复苏持续性以及经济增长品质,尚有待人们观察,也有赖于後续政策的调整。
本周数据或点明中国复苏前景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