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文化(转)


 

起初读到一些心灵文章的时候,感觉身心很愉悦,很清凉,很适合自己的脾性,如同遇到了自己很投合、很默契的朋友一起默默地喝着清茶,诉说着内心深处的私事一般。渐渐地,不再满足那些浅显地表层的知觉方面的感受,因为那是文字带来的美感,看久了,读久了类似这样的文章,也就失去了耐性,而且我发现,很多的东西都在重复地说,变换着之乎者也的句式,在很多的写作者之间互相传递着,传来传去还是那些东西,于是,也就倦了。
 
也许倦了的时候,灵魂便四处飘荡,总是无着无依,内心中对所处的世界产生了怀疑和恐惧,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心没有了安全感,而这安全感并非世间的财富和他人所能给与的。当有一天看到父母双鬓斑白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父母终有一天也要离开,我注定是要孤独地留在这个世上的,于是,我想找到依怙,想找到灵魂的皈依,我的思考趋向了一种对生命的拷问。
 
这也是一种惯有的思考,虽然以前不知道用一些文字和概念来表述,也不会用专业的术语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但是那种意识深处的萌动时时浮现,常常思索一些在常人看来不着边际的东西,甚至看到墙上的树影都会让自己浮想联翩,久久沉浸在一种自我的世界里。对于尘世的生活曾有一段时间很着迷,但很快也就厌倦了,因为那里没有我所想要的一种东西,一种我今天才领悟到的那种叫形而上的东西。
 
当我第一眼看到雪漠的《我的灵魂依怙》书时,那久违的东西倏然地笼罩了自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自己在红尘中漂泊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找到灵魂的依怙,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东西,经历了几劫几世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这不长的生命里一直都没有放弃这样的期盼和追问,虽然那时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准确的词汇来表达。
 
灵魂是需要滋养的,否则久而久之就会枯竭甚至异化。文化是人类灵魂最重要的滋养,而真正的宗教是更高意义上的文化。所以,一定要明白文化的真正内涵,而不要和世俗那些沦为功利化的文化垃圾相提并论。真正的文化是一种精神的承载体,从诞生的时候起到后来的一次次演变、延伸等历史的交替,很多真正的文化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而变得不伦不类了,失去了文化应具有的含金量,成为了商业的替代品和牺牲品。
 
雪漠在《我的灵魂依怙》里写到:文化是人类灵魂最重要的滋养,宗教是人类精神的特殊态度,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宗教哲学家蒂利希所说:作为终极关切的宗教,是赋予文化以意义的本体,而文化则是宗教的基本关切表达自身的形式总和。简言之,宗教是文化的本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仔细咀嚼这段话就能吃透宗教的真正内涵以及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通读了此书之后,慢慢地就会理顺出雪漠所要阐述的宗教观,他在书中写到:我认为,真正的宗教,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它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当然,我的这种宗教观只能代表我自己。但同时,宗教学原理会告诉你,我的这种宗教观可能是高层次的宗教观,因为它远远超越了世俗的功利之心,更接的近于宗教本真。
一谈到宗教之类的,人固有的观念里立即浮现出一种束缚的东西,甚至与迷信、神道等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观念一些糟粕的东西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甚至,历史上发生过的宗教之间的分裂和战争常常与政治有关联,使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社科院哲学所的周国平说,中国人信教连基本的宗教情感都没有。是的,很多中国人每年都会赶时髦的过圣诞节,也吃圣餐,但是独独没有去体悟基督所要表达的博爱。很多人到了寺院也是磕头烧香、供养佛菩萨,而那供养是为了祈求换取更大的福报和利益,独独没有想到佛所弘扬的慈悲和利众精神。
 
慢慢地,我也就明确了什么是真信仰和伪信仰,真信仰者,有正见智慧的指导,有持之以恒的精进,有如理如法的修证。他不仅仅是学者,更是行者;不仅仅是利众精神的传播者,更是彻底的实践者。他的一生,是为了践约那精神,他的目标持久而专一,他的志向高远而具体,他的目光远大而务实,他可以舍弃一切的虚假外相,而直奔精神的内核。
 
正如雪漠说的:“信仰是一种向上时的参照点……”有了这参照点,人才有了精神的牵引力,使你远离卑小,远离庸俗,而趋向高尚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