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企业人事制度
一、统一的薪酬制度
在承包制时代,包工头与企业主的关系是承包合同关系,各包工头各自处理招工和工资等问题,因此并不需要企业统一的薪酬制度。同样,如果实行事业部制的大企业缺乏统一协调,那么,各事业部内部可能有各自的薪酬制度,但各事业部之间却会苦乐不均:同样的职位,在业绩好的事业部有高薪,而在业绩差的事业部却只能拿到低薪。
因此,直线职能制的企业,或者委员会协调下的事业部制需要统一的人事制度,特别需要统一的薪酬制度。
严格来说,在直线职能制下,或在委员会协调下的事业部制下,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就高度模糊化了。制订计划的,不干活;干活的,不制订计划;招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招人;负责质量的,不负责生产进度;负责进度的,不负责质量。当权力被分割得越来越细碎,权力运行的规则越来越细密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结果不负责任。生产进度完不成,车间主任就可以责怪采购跟不上,可以责怪仓储手续烦琐,可以责怪调度不力,可以责怪人事部门招人的质量差。计划制订得不好,同样可以责怪各部门执行不力,调度没有及时补位。所谓推诿拖拉扯皮,官僚作风,文牍主义,这些都是直线职能制,或委员会协调下的事业部制出的问题。
责任既不清楚,业绩自然难以考核。首先是职能部门或委员会的业绩难以考核。计划科的业绩怎么考核?调度室的业绩怎么考核?工艺科的业绩怎么考核?采购委员会的业绩怎么考核?销售委员会的业绩怎么考核?有没有量化的指标?各车间的业绩与这些科室高度相关,但这些科室本身却没有量化的业绩。
如果不考核职能部门或委员会的业绩,单单考核各车间或事业部的业绩,那就会迫使各车间或事业部为创业绩而讨好职能部门,争取职能部门的优先考虑和配合,使职能部门逐渐成为吃拿卡要的分肥部门。结果,辛苦干活的地位低三下四,在科室或委员会聊天的颐指气使,那么,一线工人将不安心工作,成为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安全等各种问题爆发的根源。
因此,直线职能制,或委员会协调下的事业部制,客观上将使企业内部的责任关系模糊化,压力和动力弱化,使企业官僚作风日益滋长。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需要增强企业的整体感和公平感,使每个人主要不是为自身利益,而是为企业利益工作,在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这是统一的薪酬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统一的薪酬制度仍然将工作分成三、六、九等,仍然根据不同工种、岗位的重要性有工资和奖金的差距。但是,第一,这个差距主要是以对企业整体的贡献、作用的大小来定,同时考虑员工的实际生活需要。第二,这个差距以企业各岗位的实际情形来定,需要得到各级干部和工人的真心认可。第三,最高领导人必须出面解释这个薪酬体系。薪酬体系连同其解释,明契加默契,必须一起成为企业的阶段性的“宪法”。没有重大情况,不得调整、变更或重新解释。
要害在于,这份明契加默契必须使广大干部、职工产生企业的整体感、长远感,相互补台、而不是相互拆台,抢责任、而不是推责任。一事当头,能考虑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而不是考虑自身的、眼前的利益。工资和福利是主要成份,奖金是次要成份。但是,真犯了错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也要有罚金。但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教育的手段之一。惩罚必须和说服教育相结合,使被罚者心服口服。
这种薪酬思想和目前流行的薪酬思路有明显差异。
第一,流行的薪酬设计思路,其工资差距主要是根据工种、岗位的市场价值而定,而且不太考虑员工的实际生活需要,因此,会将差距拉得比较大。毫无疑问,这将助长企业内部的一切向钱看的心理。如果是在一个承包制为主的企业里,这是可以的。但在直线职能制为主的企业里,这将增强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磨擦,使企业变得低效。
第二,流行的薪酬设计思路,其工资总额与企业利润脱钩,使员工产生不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
第三,流行的薪酬设计思路,专家化、标准化的倾向十分强烈,对企业的实际情形却不甚了了。一个标准化的薪酬制度下去,不足的觉得更不足,有余的也变得不足。这固然有理解问题,因为每个人看自己总是看好的,看别人总是看问题。但是,专家设计的、标准化的薪酬制度对企业各岗位、工种的实际情形摸得不准,也加深了误解。
第四,流行的薪酬设计思路,常常忽视了企业家和员工之间过去的默契或承诺。因此,也常常以为新体系不需要解释,是每一个人都会觉得公平合理的。其实,旧的薪酬体系有旧的解释、旧的默契,切换到新的体系也需要形成新的解释、新的默契。结果,旧的默契被打破了,新的默契没有出现,员工惶惶不安,相互猜忌,反而影响了工作。
这四个差异,在我看来,是目前企业薪酬体系设计者思路混乱,最终干扰而不是帮助了企业的主要症结所在。
当然,这里也有企业家自身的问题。企业家普遍地迷信奖金、工资,迷信那些有着同样迷信的薪酬专家。最后,出了乱子,他都没有想到乱子的根源在自身。
回到19世纪末叶,从承包制到直线职能制的转换中,薪酬制度的统一化比较顺利;回到20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各事业部的薪酬制度逐渐统一,也比较顺利。因为,当时的薪资体系不是一次性设计的,更不是依靠外部专家设计的,而是因人而异逐渐形成和调整的,这样,旧默契和新默契之间有一个顺利的转换。
今天,面对着企业快速成长的需要,我们的确有必要一次性地完成薪酬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但是,这就需要更加系统的、有效的解释工作,需要注意和员工达成新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