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朝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即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以石化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从而解决和减轻目前的能源短缺和气候问题。本次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将迎来一个新的调整期,我国对此应早作谋划,使中国的经济能快速向低碳经济转型。
一、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迈向低碳化。欧盟已率先提出了到2012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递减20%,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20%,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美国也出台了《新能源法》,日本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经济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美、欧、日已竟相在汽车产业开发低能耗,低排量的新型动力车。欧盟欲步入发展氢能动力车之路,各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暴发前,纷纷投资核能、太阳能、风能、清洁煤等科研和生产项目。他们还提出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的技术和产品标准,争夺世界涉碳问题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中国政府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有关部门及产业界必须顺时夺势,尽早行动,以防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竟争中处于弱势。
二、国际“低碳化”行动将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已面临越来越大的量化减排压力。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09年度中国将会取代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按人均计算的排放量也将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还预测,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将来自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不能顺势应变,将迎来许多负面影响。
2.《京都议定书》构建了国际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及交易体系。使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将通过贸易大循环的传递作用,对发展中国家带来影响。
据预算,美国减排一吨CO2的成本为153美元,日本为234美元,欧洲198美元,发展中国家不到100美元。一旦国际排放贸易形成,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品种。由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高,有望其相关资金、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CDM将促进低碳技术向中国转让。
3.碳关税将构成投资及技术贸易壁垒。国家碳税,即在国际协议的框架下,各国制订的相应碳税制度。美、加、意等发达国家已征收国家碳税。国际碳税本身并不违背WTO原则,但由于各国减排能力不同,实际隐含着歧视性。目前国际碳关税暂无先例,但美、加等国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征收出口产品碳关税,损害中国的出口贸易。同时,对中国投资欧、美等国也会面临更高的环境和技术要求。
4.美、日、欧在环保和节能技术方面已拥有领先优势,他们必将实行更严加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的高能耗、高排放、低效能的生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些产品的出口势必频繁地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新的贸易摩擦。
三、我国应顺新趋势并有所作为
中国已成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转眼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谈判,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承担国际责任。尽管在《京都议定书》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从科学发展的需要来看,应顺应这一新趋势,并有所作为,既要保证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必要的能源支撑和相应的排放增长空间,也要制定可行的减排目标。
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产业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支持技术创新和高新产业的发展,逐步淘汰和降低落后的高能耗及浪费能源资源的产能。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环保技术的自我创新体系和奖励机制,同时引进必要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能源价格体制改革,取消能源产品的补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的排放量。
另外,也应建立碳权交易市场,用必要的市场方式来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行政治理压力。为国际大型碳基金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CDM项目融资创造条件,也为技术转让和相关项目的创新提供机会。(左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