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玩鉴定
盛世收藏,古玩造假却也乘风破浪,其技日精,并突破重重鉴定难关,以假乱真。古玩市场,迷雾重重,真假难辨,收藏投资,似是如履薄冰,风险莫测。为避免经济损失,收藏者或请行家掌眼,或请专家坐阵,均属良策。但由于各鉴定者的环境,素质,水平,经验,经历和思路的差异,其鉴定结果往往会出现二种绝然不同的结论。应该说这种现象也实属正常,无可厚非。但后来却发现,越来越多的鉴定似乎已步入了一种防范的迷途。以致风声鹤泣,草木皆兵。现略举几例,以窥一斑:
1观音像
几年前,我从乡下收到一个10几公分的实心观音象。该观音满身灰白结锈,头部微有黄锈。料为铁铸,故仅花几十元即买下。回家后以磁铁试之,并非铁质,疑为铜质,为探其铜色,便从底部用小刀刺开一点包浆查看,却发现肉质细白。以刀尖试之,出现浅痕,故排出了铜质的可能,因铜质硬度高,非刀刻能为。但感觉硬度又高于锡质,与锡壶对比,高出甚多,且内质又白于锡质,因而,已初步断定为银质。为进一步求证,又以火测试熔点,便确定银质无疑。
但由于本人对观音不懂,便发图网上求解,一北京艺术研究者发现与德化瓷观音后背相同,极感兴趣,有购买之意,又担心有假,故不断咨询其来历。因该观音来源可靠,而他又属专职,想必他上手就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我不希望先入为主,落个讲故事的头衔。故只向他作出保真保退的承若,未说来历。于是他汇来钱款,我将观音寄出。
然而,约10多天后,那北京爱好者来电话说,该观音是仿品,要求退回。于是,他谈到鉴定过程:收到观音后,他先是请来银匠对材质鉴定,继而,又请来鉴定专家作全盘鉴定,均认同材质为“银”。但专家在鉴定真伪时从底部刮开了一点包浆,发现无腐蚀痕迹,故结论为现代仿品,并认为其外层土锈为万能胶粘上去的。而为了迷惑人,背后还写了个唐字。
他既这样说,我便让他退回了。他退回后,我才向他说出收藏该观音的经过。当然,也没有再想卖他的意思。他听罢后似乎有些后悔,“啊!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若知道是这样,我会多找几个专家鉴定的,不过你说的话,除了我之外,可能谁也不会相信的。”
他说的也的确是实情,因为说故事本身就有陷井的嫌疑。他致所以相信我,是因为我已经不存在利益的追遂了。假若我在开始时就给他说故事,他还能相信我吗?这古玩鉴定,确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在收到他退回的观音后,我抱着怀疑的态度,希望能够找出那专家所说的鉴定依据,于是,便清除了观音外面灰白锈结,里面便呈现出均匀的灰黑色。在背部,终于发现了一大片腐蚀的麻点。看来,那专家所说的依据的确是存在的,只是他确永远也不可能看到这一依据,或许还认为自己为收藏者挽回了经济损失而感到正确吧!
后来,这观音我一直收藏未着曾示人,也未再打算出手。但前二天我地二个藏友带一外地朋友来买藏品,发现后执意要将这观音请走。因有碍于朋友情面,也是急需用钱,我也只好割爱。关于观音真伪,其中一个藏友知道该是来自农村,故不曾疑问,但其材质是否为银?却均难确定,因为他们对此均处于冷门,但我的东西又不能让别人去相信自己的鉴定,故让他们拿不准就放弃。但那外地朋友最后还是执意将此观音请走。他们走后约一个小时,其中一个藏友就打来电话说:“我请一个朋友鉴定了一下,这观音不是银质。那外地朋友感到上当了”。“那就退回吧”,我回答说。
看来,这古玩鉴定已成为一种各自为政的防范状态,北京的专家以其经验为鉴定依据,否定了其真。藏友的鉴定者不知以什么为依据,又否定了材质为银。若二个结论合二为一,这尊观音且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吗?
专家否定其真,似乎还有章可寻,因为经验的判断均存在一些未知的盲点。更有些鉴定依据被隐藏而难以发现。故所作结论往往持有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因而,正确与否,尚在情理之中。
但否定为银的鉴定却使人难以明白,因为材质鉴定的依据应该是极其明朗的,银的硬度低于铜而高于锡,以大头针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可断定为铜质。铅,锡则痕迹深而明显,仅以指甲既可划出痕迹。如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基本就可断定为银质了。该观音银质属性一目了然,其鉴定应不存在盲点问题,但未料也遭到鉴定者的否定,这究竟是的水平问题,还是主观意识问题?不得而知。
2一把石质大刀
花几百元在一以玉为主的古玩店买得一枚石质大刀,该刀长36厘米,宽6厘米,满身斑驳陆离,麻麻点点,似是极其古老,刀二面刻着安易环化四个双线篆字。老板以玉刀而售,买回后以小刀探其肉质,发现为黑色,刀易刻画,石质硬度内密外疏。非玉而石。因而,便打电话告诉老板,这刀并非是玉而是石。老板以为我想退货,忙辩解说:“玉的种类很多,其实这也是玉的一个种类。”当然,这种说法是难以过关的,但我并无退货之意,只是想了解其来历。因而店主这才放心地告诉我说,这是一个老乡最近送过来的,一起送来的有几个汉陶罐和这把刀。因为他对这刀也不太懂,故当低挡玉卖。
这显然是一把石质刀币,但诸谱未载,闻所未闻。“历代古钱图说”图谱上记载了一枚“安易之圜画”的战国刀币,但属铜质,大小也相距甚远。刀型虽与石刀相似,但钱文多一字,字体风格异同,又为单线。
这枚石刀,它究竟是真是伪?便发图“古钱园地”探讨,大多均感茫然,虽有少数怀疑者,但均无相关理论或实物可以佐证。后来又发图“中国收藏网”专家鉴定,其结论为:若是出土,应属商代,未见实物不能断代。
以此而论,专家对此刀的鉴定也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料必该刀其它地区尚未发现。否则,全国如此之大,不能不有所不知。我地一古玩店老板,长年下乡,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又颇有钻研精神,他一见到该刀既说:“若为商代,文字不对,与说文解字不符”。当然,我不曾看过说文解字,自看不出文字有什么不对。因为该刀文字,本来在古钱币图谱中就存在着,虽有所区别,但时代总该不会相距太远吧?为什么非要用与其无关的资料去否定它呢?
3一本三字经,
一本页首带绘画的线装三字经,纸粗字大,陈旧不堪。本人根据其版本资料,断为明代。在其它网站发图论坛,未写说明。少倾便有人复贴质疑:
“谁定这是明刻本?典型的清末坊刻!”
于是我只好回帖应战:“三字经内容不同时期均有所修改或增减,宋末元初的为1068字,明代的为1092字。明末的1122字,清代的为1140字。该版本为1092字。先生该不会认为是清仿明的吧?”
“看版本主要看刻风字体以及刷印墨色和纸张,请看那刻图,一看就是清末坊刻的刻工所为。一管之见 仅供参考。”
清代怎么会印行明版本,这实在毫无道理。于是便继续回贴:“清只会反明,决不会复明,清三字经以道光年间版本最为盛行,仿明却有复明之嫌,会存在清仿明之理吗?该版本纸张为草纸,比清要粗厚。其墨色及绘图当然也不能于实际不顾而去强求非清不可吧?”
“呵呵,那你就把它当明刻本收藏吧!”
“你即认为是清版本,但该版字数却与明版本相同,不知又能作何解释?想必你认定是清使用的明版吧!这也是你的自由了。”
“ 呵呵,我搞了快一辈子古籍版本了,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当然,我相信你的自信,但一种合理的解释应比自信会更有说服力。”
或许,各位跟我一样,当考证与经验发生矛盾时,我们需要的是合理性解释,因为考证是有记载的文字根据,而经验除了鉴定本人者之外,其它人似乎是无法考证的。虽然我能够相信他一辈子的经验必有独到之处,但谁又能保证不会发生象二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样的意外呢?
4青石砚台
在我网上小店,一买主拍下了标价1200元的“明代青石砚台,”但继而又留言告知,他朋友鉴定为仿品,最多值200元。希望能以此价成交。
该砚台被人鉴定为仿品,在几个网站中,尚属第一人。该砚台别说是来自山村第一货源,即使放在古玩店里,料也不可能被人断为仿品。目前砚台仿品为青石的,在本地区似乎尚未发现,即使有,我想其作旧能达如此程度,那古玩也实在无法再玩了。郭红银告诉我说,那买主的朋友可是专家。这就不得不使人感叹:若这样的专家多起来,这古玩也实是无法再玩了。
鉴定,就是为了求真,小心谨慎是必要的,但若把求真变成了全部的怀疑。就会象一则寓言里所说的一样:一个人在山中丢了斧子,看到他邻居的一举一动都象个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