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手机支付成败的关键问题


    关于手机支付到底该怎么搞,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手机支付值得一搞!从罗伊网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来:2007年,日本无线增值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76亿美元,其中63%的收入来自订票、股票交易和网络买卖等电子商务,只有37%来自游戏、音乐等纯内容服务。虽然国内电子商务所占比例可能不到10%,但毋庸置疑,电子商务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手机支付的发展。
  下面是许宁在博客中重点来讨论一下手机支付到底该怎么搞,姑且算是抛砖引玉吧。

  在这里我先斗胆下个结论:手机支付该怎么搞,还得看用户,还得看怎样用户体验最好,用户最买账。电信运营商以前做很多事情都是典型的“技术导向”,从IPTV到GPRS,至今很有很多老百姓不明白这几个字母的含义,更别提花钱去开通这样的业务了。当然,也有成功的例子,小灵通对外不宣传phs,而说小灵通,便宜,谁都能懂。手机支付再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当然,“用户导向”、“用户体验”说起来容易,到底在手机支付上来说该怎么做呢?
  对于手机支付,用户最在意的无非是几个东西:
  一、安全性。现金支付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安全得不得了,所以从8岁的小孩到80岁的老太太都会用。怎么确保支付的安全性,同时让用户觉得是安全的,这是手机支付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之前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和中国联通的手机银行在推广过程中碰到的障碍之一。
  二、便捷性。老百姓觉得取钱麻烦,带钱麻烦,找零麻烦,才有了银行卡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机支付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曾经主要采用SMS的形式,欧洲很多运营商也采用这种方式,结果造成用户在现场支付时非常的不方便——试想一下,在超市付款时,后边派着一条长龙,这边厢你还在短信来短信去的,半天也交不了钱,下次你还好意思用吗?
  要解决这些,真正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支付体验,手机支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采用“近距离非接触式智能卡”+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从小额支付到大额支付服务。
  把信用卡缩小成一个小小的芯片内置在手机中,从而实现手机取代信用卡,提供便捷的现场支付体验,这是手机支付做得最好的韩国和日本的运营商不谋而合的选择,日本NTTDocomo采用的是felica技术,而韩国SKT采用的Moneta芯片。
  同时提供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服务,如果不提供大额支付服务,用户还得带着信用卡或者银行卡。当然可以先通过超市购物支付等小额支付建立起用户的通过手机支付的习惯,习惯有了用户自然而然就认为“手机就是钱包”了,哪还会去分它是小额还是大额呢?
  有人会问,用户之所以不习惯就是怕不安全,这个好办。为了保证安全性:1、在使用手机刷卡时,可以让用户必须输入许可密码,才能进入支付界面——这样就不怕手机丢了被人乱刷。2、在进入之后,可以设定一次消费多少钱以下不需要收入支付密码——这样可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确保支付的便利性,如公交刷卡之前可以先输入许可密码支付刷就可以,不需要在后面很多人情况下还得急哄哄的输支付密码。3、大额支付设定支付密码——可以保证大额支付的绝对安全。
  二、借助手机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手机支付用户提供转账、股票买卖及金融信息服务等。
  手机支付相对传统信用卡、银行卡和现金支付最大的优势就是互动,可以通过手机实现互动,实现实时的账户管理,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更是如虎添翼。
  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可提供包括账户查询、转账等所有银行服务,同时还应提供股票购买等证券交易服务,此外还可以提供即时金融消息等信息服务,这些都是其他支付方式无法比拟的,也可以借此构建手机支付的独特竞争优势。
  三、借助对用户的了解可以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要说除了老婆/老公谁最了解你,答案非运营商莫属!移动运营商可以根据你的ARPU值、业务使用情况、通话记录、在网情况、位置信息、位置变动信息,再加上注册信息,基本可以把你全方位、准确描绘出来:年龄、收入、活动范围、社会关系、消费行为……,这比仅靠资金和银行存取款信息去了解用户的银行要强得多。
  凭借这样无孔不入的了解,运营商可以说已经是超越银行成为最能为用户提供“信用担保”的人!所以,如果有一天电视上的广告语变成“中国移动通信,移动信用专家”,你千万不要惊讶,因为它的确能做好这件事。
  而且,运营商这么做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大头,运营商的定位势必随着转型,中国从“移动通信专家”到“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就是这样的原因。而让电子商务高效运转就离不开“信用”,试想一下,如果阿里巴巴不解决支付信用的问题,淘宝将不值一文。其实,运营商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进展,不管是有意或是无意。在中国移动移动秘书业务中有一项重要的业务是通过12580订机票,主要是针对全球通用户。而且主要采用的是先出票后付款的方式,如果不是对用户的了解,中国移动是万万不敢这么做的。
  并且这反过来还可成为减少客户离网的有效武器。因为中国移动可以将在网时长和信用额度紧密结合起来——在网时间越长,提供越高的信用担保。  
  四、手机支付最重要的定位应在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在网粘性,而非收入型业务。
  不论是SKT还是NTTdocom在推手机支付业务时,都不会给手机支付下收入“指标”,而是下达用户规模“指标”和活跃度“指标”,因为他们对手机支付的定位就在于提高用户的忠诚度。甚至KTF还会向信用卡公司支付佣金而换取用户的忠诚从而在客户使用其他应用提高ARPU值中盈利。
  五、采用“金融服务收费”模式而非传统“电信服务收费”模式。
  不管是中移动的手机钱包还是联通的手机银行,之前基本上是采用月租费+使用费的“电信服务收费”模式——即使这个月你什么都没干,也得交月租费。这完全违背了手机支付作为金融服务的游戏规则!即使是信用卡,只要你一年刷满6次还免年费呢,你一个手机钱包凭什么啥都没干一个月就非得收5元钱呢?
  事实上,通过“金融服务收费”模式可以收到更多,且用户更高兴。1、增值服务收费,如提供信用或者认证服务;2、交易提成;3、广告收入,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凭借运营商手里动辄上亿的用户规模还怕广告商不买单?
  六、运营商有必要构建C2C的移动商城。
  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专家和网络事件营销专家黄相如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C2C将压倒互联网C2C成为C2C电子商务的主流,这一块不容忽视,运营商值得下大力气去做。如果运营商不好好做,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可不会客气。到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营商手机支付的发展。
    葛长伟在博客论述了“中国移动手机支付平台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的观点。对于这个设想中的手机支付平台,为了讨论方便,这里暂时称为“G3手机支付平台”。
  葛长伟认为,决定G3手机支付平台成败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便利性、二是经济性、三是安全性。G3手机支付平台能否获得成功,关键是看能够有效解决这三个关键问题。
  (一)便利性
  正如手机是固话的替代一样,手机支付也是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的一种“替代”。既然是“替代”,就必须有自己的显著优势,这个优势就是“便利”。
  对于客户来说,手机支付最大的价值就是“便利”;无法做到“便利”的手机支付就像无法打电话的模型手机。
  为何中国移动的小额支付一直做不大?除了客户对安全问题的担心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够便利。因为要使用小额支付,就必须跟信用卡捆绑,这样不仅要到移动营业厅去办理,还要到银行窗口去排队,实在麻烦;再加上小额支付本身应用范围有限,吸引力不强,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用。作为移动员工,我也曾经多次想去办理,但后来想想麻烦,最后也放弃了。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看,基于专用芯片、无线感应的手机支付无疑是最方便的。不过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必须使用特定的手机。在国外,客户手机大多是运营商赠送并跟套餐捆绑的,所以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在中国,水货和山寨手机泛滥,很多客户宁愿自己买山寨,也不希望拿了运营商的手机后被捆绑住,所以终端问题不容易解决。也许中国移动可以尝试使用RF-SIM卡来进行支付,不过这种方式即使试验成功了,也难以一下子推广到所有客户。对于普通客户,还是需要更加便利的解决方案。
  显然,中国移动在设计手机支付平台时,应该尽一切可能将复杂性留给自己,而将简便留给客户。
  G3手机支付平台考虑采用充值卡作为资金的来源,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客户,因为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充值卡无疑是最为熟悉、最为简便的一种付费方式。这样客户要使用手机支付时,只要往专用账户里充钱就可以使用,既不需要跑到中国移动的营业厅去办理,更不需要跑到银行去排队。
  在实体经济的手机支付方面,二维码也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方式。虽然不如专用芯片方便,但其便利性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若是通过手机上网来实现手机支付,那就麻烦大了。
  (二)经济性
  如果说“便利”是客户通过手机支付获取的价值,那么“差价”就是客户为了获取这种价值所支付的成本。
  举个例子,目前花费同样的钱来购买盛大的游戏点卡,用银行卡购买能比通过中国移动手机钱包购买多出50%,这“差价”部分就是客户支付的成本。
  显然,成本越高,手机支付对于客户的吸引力越低,这就是手机支付平台必须考虑经济性的原因。
  影响经济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客服成本、规模经济性、坏账和套利。
  目前的移动梦网可以看成是手机支付的一种“原型”。对于移动梦网业务,中国移动的分成比例高达30%,有些甚至更高。如此高比例的分成毫无疑问抬高了产品的价格,但即使如此,中国移动赚钱了吗?恐怕没有。因为移动梦网根本无法把障客户的利益,即使在今天各类违规依旧层出不穷。各类SP违规不仅给中国移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导致大量的服务成本被消耗在移动梦网上。与移动梦网带来的巨大服务成本、套利损失相比,这种高比例分成带来的收入可说是微不足道。
  所以说要降低手机支付的成本,首先必须做到充分保障客户的利益,让客户放心地消费。事实上,让客户满意就是降低手机支付平台运营成本的最佳手段。
  手机支付平台的另外一大特性就是“规模经济性”。建设手机支付平台需要相当大的投资,而且每年还要产生相当高的运营成本,所以在手机支付业务达到“最小经济规模”之前,都会是亏损的。只有把规模做大,手机支付平台的经济性才能体现出来。规模做大了,中国移动就能突破盈利平衡点;盈利后,中国移动才有可能逐步降低佣金比例;佣金比例降低了,手机支付更具经济性了,又能吸引更多的人使用,这样规模就能再次扩大。如此一来,手机支付就能步入良性循环阶段。
  所以手机支付必须瞄准大众市场,必须想方设法让所有的客户都能享受手机支付的便利,而不是作茧自缚,把自己限死在框框里。
  要做大规模,就要认真选择手机支付的实现方式,因为不同的实现方式带来的客户规模完全不同。若G3手机支付平台象原来的小额支付一样,采取信用卡方式,那么这个规模也许只能做到百万;而采取充值卡方式,客户群也许能够轻松突破一亿,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手机支付会像来电显示一样,成为每个客户的必备功能。
  影响经济性的因素除了“客服成本”和“规模经济性”外,“坏账”与“套利”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若不能彻底解决“坏账”与“套利”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会象“癌症”一样让支付平台完蛋。
  “坏账”与“套利”问题的根源有两个:一是与BOSS分离,无法实现实时冻结;二是没有设定独立账户,导致套利行为的发生。
  再以移动梦网为例。当初移动梦网全网业务全部按“应收”结算,即不管这笔钱有没有收到,都要结算,结果是有些省全网业务收入只有1000万,但却要结算出去1500万,不仅没有分成,还要严重倒贴。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应收结算中的“坏账”问题。有些SP故意将业务强制订购给已经停机的号码,这样既能获得巨额利润,又没有客户投诉,可谓十分高明。2004年,我在协助整治SP违规时,曾经用模拟停机用户手机号码向SP端口发送“00000”的方式来进行退订,结果很多SP的订购关系被我一下子退订掉70-80%。
  目前手机钱包业务的坏账和套利问题十分严重,几乎每个月的自消费嫌疑清单上都有联动优势,而且每个月坏账率非常之高,有时甚至超过15%。当然这些自消费嫌疑号码更有可能是因为客户套利,可能是客户利用手机钱包购买游戏点卡后弃卡欠费。另外,目前对于联动优势的投诉也非常之多,因为联动优势业务没有纳入DSMP平台管理,恐怕存在乱扣费问题,我就曾经被乱扣过。
  对于坏账和套利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专用帐户、实时冻结”的方案,而这些都要靠完全融入BOSS系统才能实现。
  (三)安全性
  如果说,便利性和成本是影响手机支付“激励因素”,那么“安全性”就是手机支付的“保健因素”。
  安全性问题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实际的安全性、二是客户感知的安全性。
  这两个层面的安全性问题都需要重视,都需要妥善地解决。不过,实际的安全性问题容易解决,真正困难的是解决客户感知层面的安全性问题。
  在客户感知方面,行为学家认为,人们有五种形式的感知风险:金钱风险、功能风险、生理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
  客户对手机支付的心理恐惧至少有两种,一是金钱风险,怕自己帐户里的钱会不翼而飞;另一种是功能风险,害怕购买回来的东西根本不好用。
  这些年,无论是固定电话的声讯台,还是各运营商的增值业务,都已经给客户造成深深地恐惧。“回拨电话高额吸费”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但却广为流传,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电信增值业务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正如“纸包子”事件的背后是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一样。
  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专家黄相如认为,采用充值卡方式,而不是信用卡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有效降低客户的实际风险,也能降低感知风险。而采用“独立帐户”方式,更是降低了这种风险。
  “独立帐户”还能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即为不想用梦网业务和手机支付的人彻底解决移动梦网乱扣费问题。未来移动梦网扣费若走手机支付的流程,那么只要客户不往这个帐户里充钱,就永远不会被乱扣梦网费用,目前山寨机的内置软件吸费问题也能凭此方法来解决。
  要让客户放心地使用手机支付,移动梦网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否则手机支付平台就会一直生活在移动梦网的阴影下。无论中国移动怎样撇清,都不会有实际的效果。现在的移动梦网不是靠修修补补就能搞好的,因为梦网问题的根源在于“先付费、后消费”。解决移动梦网问题,中国移动需要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以“先消费、后付费,客户只为满意服务付费”为“宪法”来重整梦网,如此,移动梦网才能重获新生。
  总之,便利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是决定G3手机支付平台成败的关键。只有采用“充值卡支付、独立账户、完全融入BOSS”的建设方案,并遵循“先消费、后付费,客户只为满意服务付费”的“宪法”,G3手机支付平台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白热化事件营销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