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识
什么是常识?容我细细道来。
从今天来看,北京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超级城市,但同时,又“不适宜人类居住(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数朝古都,真正耐看的老东西已经不多了,就是有,也异常难受。比如说后海的胡同,前不久请客户去后海“孔乙己”吃饭,在窄小的胡同中体验堵车的绝望和焦躁,别说汽车,三轮车也一样。 真正的老城胡同,应该是这样吗?
“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梁思成,1943年,《中国建筑史》
知识就是力量!1949年, 设计师陈占祥先生参照“大伦敦”经验,设计了北京的功能分区,即将新市区移到复兴门外,将长安街西段延到公主坟,以西郊三里河作为新的行政中心,像城内的“三海”之于故宫那样,把钓鱼台、八一湖等组织成新的绿地和公园,同时把南面的莲花池组织到新中心的规划中来。这个规划得到了梁思成的认可。
如果按照陈先生和梁先生的设计,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有一点城市建设的常识(他们主要是缺乏常识,而非战略眼光),美丽的北京是可以期待的!
据说50、60年代的时候,从景山上看去,整个北京城一片绿海。今天呢,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当年,北京的胡同应该是繁茂的老槐一株接一株,树荫下安静又惬意,不经意中就有绝妙的老物件,在其中穿行可以静静地聆听历史的记忆。我敢说,绝对比雅典卫城不差。今天呢,城墙没了,二环三环堵得贼死,大片大片充满回忆的历史街区被推土机搞定。就只有颐和园、故宫、后海来等待国外国内游客的检阅,这,还是梁先生说的北京吗?
别以为上面说的都是过去的事了,且看:
1998年9月,北京粤东新馆被拆,100年前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此成立保国会的历史,从此成为无法触摸到记忆。
2002年5月,蔡元培故居被拆,蔡先生的子女只能无奈在故居前留下合影,存照为念。
2009年! 潮州会馆被圈(倒是不让拆了,只是被围合在房地产楼盘中当作配套茶馆,以提升楼盘价值)。
……
首都尚且如此,外地夫复何言。
1965年1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京地下铁道领导小组组长的杨勇将军向中央打报告: 修地下铁道是军事的需要,也兼顾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地下铁道准备选择合适的城墙位置修建。这样既符合军事需要,又避免了大量拆房,方便施工,降低造价……
同样在1965年,巴黎政府制定了与“梁陈方案”主旨完全合拍的大巴黎规划(与梁先生无关),其核心有四:
l 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
l 改变原有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平面结构,城市将沿塞纳河向下游发展,形成带状城市。在市区南北两边
l 改变原有单中心城市格局,在近郊发展德方斯、克雷泰、凡尔赛等9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都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产业和住宅,以减轻原市中心的负担。
l 保护和发展现有农用地和林地,在城市周围建立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
再来看看70年代开建的巴黎新的行政中心——德方斯。德方斯新区在巴黎古城外,香榭丽舍大街延长线,距凯旋门
今天的德方斯新区市容(虽然巴黎骚乱给巴黎减了不少分,但那是政府社会模型和移民政策的事。作为城市发展的指针,大巴黎乃至德方斯的城市规划无疑使巴黎这个超级城市增色不少。)
同样是1965年,美国公布了3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不知道怎么凑的,一笑),前苏联也公布了957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可是,截止到2002年2月,中国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还只有101个。不是中国的历史名城少,而是被毁得太多。这些名城,不是毁于战争,而是毁于我们短短几十年的建设……
我不是文物工作者。 要知道,从城市发展的常识而言,城市是有历史的,历史是有记忆的,如果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历史的联系被割断,方砖墁地变成彩色水泥块、桐油修饰变成纳米漆,雕梁画栋换成瓷砖铝合金,石凿水槽变成塑管套,拴马桩、下马石换成水泥杆和光缆。那么,城市的特色也就消失了。中国因为缺乏城市建设的常识,许多城市已经丧失了特色和灵魂。
而城市的特色和灵魂,正是城市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