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融风暴,保险业如何转“危”为“机”?


 

面对金融风暴,保险业如何转“危”为“机”?
        金融风暴来势汹汹,对各行各业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有关部门预测,在2009年,金融风暴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深入。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保险公司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化解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让公司业绩迈上一个新台阶?作为大连地区保险方面的专业的律师事务所,我们信敏功一直关注保险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以及业务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保险公司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应对金融风暴的措施。
        一、调整业务结构
        这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各国金融业影响巨大,但是保险业务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保险产品的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其中,长期期缴寿险产品通过分散现金流将短期投资波动在更长时间内给予熨平,具有比其他金融产品更强的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经过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抵抗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较强,是保险行业的优势业务和核心业务。
  自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迅猛,但是业务结构不够合理。从寿险业务看,呈现出短期业务多、趸缴占比大、去风险保障功能的特点,过于注重短期投资型业务,风险保障型业务和长期寿险业务占比并不高。从非寿险业务看,车险业务占比过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传递,消费者信心受挫,对投资型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保险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低于投保人预期,造成投资型产品退保增加,防范退保风险的压力加大;保险业务内含价值不高,投资损失直接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业务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
        2009年是保险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第一,金融危机尚未见底,2009年的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迫使保险公司收缩短期投资型业务、减弱快速扩充规模的冲动。第二,经历了2008年投资型业务大起大落带来风险的教训,公司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对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增强。第三,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育,公司对保险经营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保险业务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2008年,中国保监会处理的投诉案件比2007年同期增长40%。从违法违规类信访件来看,寿险违规主要是销售欺诈误导,产险违规则主要表现为非理性价格竞争。理赔服务水平不高、“理赔难”依然是合同纠纷的突出问题。产险方面主要表现为查勘定损不及时,理赔程序不公开,理赔相关人员随意拖赔、惜赔、无理拒赔,公司强行指定修理厂且修理质量欠佳等。寿险方面主要表现为业务员诱导投保人带病投保、未尽说明义务,客户没有了解清楚所投保险险种的保险责任及相关保障,公司、客户对产品条款理解存在分歧引发理赔纠纷。
        这两大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保险机构违规经营,制度执行力不强,服务质量较差。而在这其中,一些素质有待提高的保险业务员的行为也是导致客户投诉以及引发客户与保险公司发生纠纷的重要原因。我们信敏功律师事务所是多家保险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在日常业务中也代理过多家保险公司处理其与客户的纠纷,在开展这一系列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纠纷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保险业务员的不规范操作造成的,其中一宗正在审理的涉及到六家保险公司,涉案保险金额共计153万的案子尤为典型。我们还处理过一起于某某与某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诉讼,于某某曾在该公司购买过一份人寿保险,投保时隐瞒了被保险人患有冠心病的事实,后在理赔时,保险公司发现这一状况,可是该保险公司经手此笔业务的业务员却在法庭上做证,证明于某某在投保时已经将被保险人患有冠心病的事实告知,是其代为隐瞒了这一事实。可见,通过提高广大保险业务员的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业务行为,很多纠纷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在诉讼过程中,无论最终哪一方胜诉,诉讼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险公司在诉讼的过程中,不仅会耗费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会损害公司的声誉。与公司有纠纷的客户会将纠纷所产生的负面信息传递给他的亲人、邻居、同事、朋友……中国作为一个熟人社会,很多情况下,巨额的广告宣传比不上周围人的一句话,比不上周围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此,保险公司不妨在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上加大一些投入,以这些投入换取公司业务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