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的落地


                                        管理咨询的落地

                                                             □何天恩 

                                                      2009年3月27日9:31:09

管理咨询业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而真正“兴起”的含义无非是从国外引进一个行业的名词,从国外照搬一些常式、套路而已。行业发展一说更是无从谈起。

 

如果我提出“中国咨询值得堪忧”也许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如果从咨询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和发展使命作一番分析,然后作“管理咨询必须落地”的结论,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持赞成的态度。

 

任何一个行业都必然经过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的演变其实也是社会化分工的过程,分工以前是大生产的社会,在大生产的环境里,岗位、人员必然出现对某种技能、某些知识的相对专攻或专业。于是,行业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要领在分工以前就已基本成形,分工以后随着专业作用的不断体现进一步刺激专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的专业又反过来指导整个工商企业走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因而,专业与大生产的社会进入一个螺旋梯进的良性发展状态。这就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原因。

 

管理咨询未能例外,也曾经历过一个这样的过程,可惜这过程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整个的近百年时间里,咨询业对于西方发达的工业体系是根深叶茂、生机盎然的。

 

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工业体系里面,咨询业的横空出世,无疑缺乏专业成型前期所必须经历的历练、缺乏足够的土壤和阳光、缺乏促使行业不断成熟的温床。因而面临各式各样的先天营养不良病灶也不可避免。

 

营养不良的主要表现在于,一。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目前很难搜索到关于咨询的专业理论,和相对专业的行业标准,在关于管理知识、管理理论、管理经验之类的书籍中,也很难找到一本是咨询机构所写的文献。专注于对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闻所未闻,因此,在中国的企业经济中,咨询的专业地位令人质疑,行业的专业优势未见体现,行业的理论、知识、技能结构后天不足;

 

其次,我国咨询业与基础工业体系的不相容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另一主要原因。了解我国咨询业现状的人也许都清楚,我国咨询的服务对象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而广大的中小企业群体为什么不喜欢咨询?咨询与基础企业群体不相容的原因决定咨询业本身必然被孤立的事实,而始终回避与中小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给中小企业带来负面的印象,同时也给理论与科学的研究工作在实际中的运用丧失良好的机会。行业发展空间被严重局限。

 

第三。咨询业行业定位不科学,行业使命模糊不清。咨询业服务的特性决定行业定位应该是为基础的、基本的、大众的为服务对象,使命是满足大多数的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而现实的咨询业却把自己定位在高端的市场、行业、区域范围内,因而行业的景遇恰如身处高原上的人类,面临高原反映、缺氧、资源匮乏、生存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

 

关于对咨询的定义和理解笔者曾经写过“咨询不是巫师,而应该是布道者”一文,笔者的主张是,咨询业本身必须侧重于对自身发展的研究,倾注于在企业管理、市场经济发展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实现企业管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完美结合,实现企业管理知识、技能、效益水平的整体提升。

 

基与上述的分析,笔者提出咨询业的发展面临一个不容置疑的课题,即“ 管理咨询必须落地”。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实现“ 管理咨询的落地”呢?

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行业职能和使命,摆正市场定位,摈弃浮躁、片面、单纯的利益追求。

2 。侧重行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具有行业特性的知识、理论、技能结构体系。

3 。加强企业管理研究,探索中国特色企业管理规律、现状、出路。

4。统一行业服务标准,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体现行业作用和社会影响,提升行业社会地位。

。加强行业与基础经济成分、基本经济组织、普遍经济现象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理论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有机结合。

6 。结合我国的情况,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坚持有取有舍的原则,反对照搬照抄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