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今后对氮、磷、钾化肥的需求量
预测化肥的未来需求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农业增产的需要,而且受国内外市场的供应,价格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个人粗浅地认为,到本世纪末我国对增施化肥的热情不会下降。其原因是政府对增加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决心不会改变。因而在粮、棉等主要作物上需要投入更多的肥料。此外,农民对增加收入,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不懈努力。他们要发展收入较高的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在这方面的肥料需求量也不会减少。而且政府与农民的想法将形成一种合力,来实现自己共同的目标。
在1984~1994年的11年中,化肥总用量增加了1574万吨,每年平均增长143万吨。按照上述分析,这种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到本世纪末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我国化肥需求量将在1994年的基础上再增加900万吨,使化肥用量达到2000年的4200万吨左右。
至于氮磷钾的比例,综观世界上的变化,发达国家的磷钾比例是下降的,发展中国家的磷钾比例是上升的,最终将在1:0.4~0.5:0.4~0.5这一水平上趋于一致。各国因国情不同,会有一些差别。因此,到2000年我国化肥的N:P2O5:K2O似应调整到1:0.40~0.45:0.25~0.30较为适宜。如采取磷钾低比例,需N2545万吨,P2O51018万吨,K2O636万吨;采取磷钾高比例,需N2400万吨,P2O51080万吨,K2O720万吨。在2000年后再进一步调整。实现以上目标都十分困难,但以磷、钾低比例较为现实。因为我国氮肥的生产能力已超过2000万吨,而磷肥有相当一部分依靠进口,钾肥则主要依靠进口。
2、微量和中量营养元素肥料(锌、硼、钼、锰、铁、铜和硫、钙、镁)
2.1. 微量、中量营养元素缺乏,在一些土壤成为新的作物养分限制因子。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微量和中量营养元素在相当广泛的地区和土壤上成为新的作物养分限制因子是有深刻原因的:
1)随着农业的集约化,耕地利用强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复种指数增加,高产品和杂交种面积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随同籽粒,秸秆的产出,从土壤中移走的微量、中量营养元素数量增加;
2)大量施用氮、磷、钾化肥而没有施用相应的微量、中量元素肥料,加之这些元素从土壤中淋溶、侵蚀的损失,使问题更为突出;
3)随着高浓度肥料的发展,逐步代替了一些含有微量、中量营养元素的肥料(如硫铵、普通过磷酸钙等),同时,有机肥用量减少,随肥料施入土壤的微量、中量营养元素减少了;
4)秸秆作为燃料或在田间焚毁。损失了其中的碳、氮,也损失了大部分的硫,使之不能直接归还于土壤;
5)出于对环境的保护,控制使用含硫高的燃料和排放含硫高的废气;含硫、含铜的农药逐步被其他有机农药代替,使回到农田的微量、中量营养元素减少;
6)土壤管理措施不当,如稻田长期淹水,可招致某些微量或中量营养元素的过剩或缺乏。
我国耕地土壤开垦年代久远,肥力不高,微量和中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相当普遍,并且有发展的趋势。
2.2. 微量、中量营养元素缺乏的地区和面积
这里所指的缺乏是指土壤中某种营养元素的有效含量低,而全量不一定低。中国在土壤微量、中量营养元素分布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资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已经绘制了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分布图,农业部根据全国土壤普查结果也绘制了有关图件,现正在付印中。
锌:用DTPA溶液(pH7.3)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小于0.5mg/kg为低。我国含有效锌低的缺锌土壤主要是石灰性土壤,有黑色石灰土、栗钙土、黄绵土、?土、褐土、潮土、黄潮土、棕壤、黄棕壤、石灰性紫色土等,在水稻土地区主要是石灰性和中性水稻土。对缺锌敏感的作物有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苹果、梨等果树。
硼:土壤中的有效态硼用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测定,以0.5mg/kg为缺硼临界值。我国缺硼的土壤分布在两大片:一片在东部和南部,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黄潮土;另一片为黄土母质和黄河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以前一片的面积较大。黑龙江的草甸土、白浆土也往往缺硼。只有西北内陆地区的土壤和盐土为高硼土壤。因此,我国缺硼的面积较大。对缺硼敏感的作物有油菜、棉花、小麦、柑桔等。
钼:土壤有效钼用草酸铵-草酸溶液(pH3.3)提取,用催化极谱法测定,作物缺钼的临界值为0.15mg/kg。我国缺钼有两大片:一片为北方由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如黄绵土、?土、褐土等),缺钼的原因是母质含钼量低;另一片为南方的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地区,土壤全钼含量高,因土壤酸性,有效钼含量低。因此,我国缺钼的面积也较大。但是,缺钼与作物种类密切有关,以豆科作物为敏感,如紫云英、苕子、首蓿、大豆、花生等。
锰:有效锰的提取和测定方法同有效锌,缺锰的临界值为5mg/kg。缺锰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北方石灰性土壤,如栗钙土、黄绵土、?土、褐土等,黄潮土、棕壤有时也缺锰。上述土壤中尤以质地轻,通透性良好,氧化还原电位高的土壤易缺猛。南方的酸性土壤很少缺锰。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和甜菜等对缺锰敏感。
铁:有效铁的提取方法尚无一致意见,我国常用与锌、锰相同的提取剂。作物缺铁常出现在游离碳酸钙含量高的碱性土壤上,一些落叶果树(桃、苹果、山楂等)在高温多雨季节叶片缺铁失绿现象十分明显。而在酸性土壤上很难观察到缺铁现象。
铜:石灰性土壤上土壤有效铜的提取和测定方法与锌相同,缺铜的临界值为0.2mg/kg。我国多数土壤铜的供应适度,作物一般不感缺铜。
由此可知,我国缺硼、钼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部,南、北均有,其中缺钼和豆科作物有密切关系。而缺锌、锰、铁的土壤主要为北方的石灰性土壤。从总体上看,微量营养元素的缺乏,以北方较为普遍。
与此相反,硫、钙、镁缺乏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其中缺钙的土壤主要是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缺镁的土壤是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红壤。但是,在含钙丰富的土壤上由于作物吸收、运输、利用等原因,也可观察到作物缺钙的症状。南方高温、多雨,母质和土壤风化、淋溶强烈,含钙、镁的矿物风化后,易被雨水淋失。基于相同的原理,缺硫的地区和土壤也以南方为主,但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对缺钙敏感的作物有花生、番茄、大白菜等,对缺镁敏感的作物有甘蔗、橡胶等,含硫量高的油菜等对缺硫敏感。
根据农业部土壤普查的资料,我们用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临界值对缺素的耕地面积进行了估算。土壤临界值是缺素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作物是否表现缺素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量营养元素在土壤普查中没有进行。缺硫的面积是南、北方若干土壤样本分析的结果估算的。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10个省采集的6777个土样的分析结果,缺硫的土样(土壤硫有效指数SAI小于7)1838个,占27.1%。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青海等11个省(市)671个土样的分析结果,缺硫的土样(用磷酸二氢钙浸提,小于12mgS/L)203个,占 30。0% 。缺镁的面积按海南、广东、广西的砖红壤和赤红壤面积框算,缺钙的面积以南方砖红壤、赤红壤和红、黄壤面积框算。这些结果都有待于以后资料充实后予以修正。
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面积由农业部农业生产资料管理处提供。中量营养元素的施用面积按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和硫酸铵、硫酸钾等肥料的施用量和面积计算。其中施钙的面积偏低。因为我国南方还施用了大量石灰,但数量无可靠的统计数据。
中国化肥的使用现状与需求展望03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