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活的像明日要死的活着


 

 
“要活的像明日要死的活着”,不是原话但是同一意思,就因为网友这句话后来才加为好友的。网友的那句原话很经典,被我派生成这样,实是有些委屈。
今天想起了这句话,跟之前等一次看到时的感触有所差异,毕竟时景不同了,心态也就不具固执和偏见,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便有了对这句话的不同阶段的喜欢。
下午又翻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重温了其中的一篇《笔墨祭》。余老师“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历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道士塔》没让我突起恨意,《阳关道》没让我生出怜悯,犹是《笔墨祭》,一再地寻味,一再的沧桑,一再地回味,一再的哀凉。“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然而,是因为“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
王圆箓的圆寂塔在,敦煌也在,敦煌学也在,不是因为有王道士,敦煌、敦煌学就消失了,不怕挨批的说一句,还因有了王道士,敦煌艺术才被更多的人研究,才敲醒中国人遗忘的敦煌艺术的灵魂,更强烈地去寻求研究敦煌特有的独具魅力的艺术,所以我恨而不恨。古代艺术家多是怀才不遇,艺术领域多不被拓展,只供一时的娱乐,艺术宫殿不似兵力不似耕田种地般被大力提倡,于是很少出王维般的诗画家,正是不普及,才突显王维的简单淳朴而原生态的艺术,所以我遗憾而不惋惜。书法却是因“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书法追求美所付出的代价,这代价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书法美的价值,是“良知”让书法“应该”“淡隐”。人往往是为了主观上的享受而创造客观上的更新,可客观上的更新往往也是要牺牲主观上的享受,牺牲主观享受,就会有客观上更大的创新,就会有主观上更甚的享受。人,怎么如此贪婪,被迫牺牲的那些无辜的美好的东西,它本身带给人们的价值却被它牺牲作出贡献的价值掩盖了,在凄凉和挣扎过后,不无选择了弃美求更美,这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无奈,更是发展中必须要选择的是一种趋向。
余秋雨是一位学者,他有《文化苦旅》,可我是一普通的人,作为一女性我有女人苦旅,作为父母的子女我有为子苦旅,作为劳动者我有工作苦旅。。。在社会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充当每一个角色的过程,都会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合称人生苦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将至心归自然,我“要活的像明日要死的活着”,话虽通俗,而理在,每天要自然的活着,平静的心态,焦而不燥,难而不悲,喜而不极,苦而不吐,事而不惊,好的心态一路走下去,就不会是苦旅,而是一段美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