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存“三忧”!
周久耕被双开了,这是笔者今晨在敬亭论坛上看到的消息。从《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周久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报道中,我们知道,周久耕被“双开”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很多人可能还会为之拍手称快呢,以为这是网络反腐的胜利果实。但是,笔者在欣喜过后,拍手称快之余,也产生一些担忧,担忧腐败反不胜反,越反越多?担忧网络反腐虽能揭发一些腐败分子,但今后,网络反腐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人们所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笔者以为,周久耕事件后,网络反腐必将发生一些变化,至少存在三大忧虑。
忧虑一、以“假新闻”为由排斥网络反腐
众所周知,去年底,周久耕因消费高档“九五之尊”烟、戴名表等行为被媒体曝光,引起网络舆论的一片哗然。当时,南京江宁政府有人就说了,网络上假新闻多,周久耕事件不可信。确实,如今的网络上存在不少的假新闻,就如前些日的“重庆购房退税假新闻”、“人民币贬值假新闻”等等。但是,笔者相信,网络上的真新闻肯定比假新闻要多得多。再说,网络上的新闻是否真的是“假新闻”,有时也很难分辨。因为,有别有用心者,为了掩盖其腐败的真容,也会将真新闻说成“假新闻”。
比如,周久耕事件,开始江宁政府说网络上的消息不可信,他们说抽“九五之尊”烟是很平常的。如果我们从周久耕事件现在的结果来分析江宁政府当时的想法,就不难发现,江宁政府之所以要说“网络新闻不可信”,其目的难道不正是为了掩盖其腐败行为吗?实际上,江宁政府早就知道周久耕抽高档烟是一种腐败行为,只是江宁政府里抽这种烟的人太多,所以,本来是腐败的行为也就习以为常了,腐败行为在江宁政府成为公开的秘密。所以,当有人曝光了周久耕的腐败行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以“假新闻”来排斥网络反腐。
试问,周久耕事件后,如果有人将网络新闻帖上“假新闻”的标签,这网络反腐还能成功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忧虑二、政府将严控网络、严查帖子
网络媒体是草根媒体,是人民群众说话的平台和场所。人们上论坛,到网站去看新闻,发帖子,似乎都很自由,想发就发,想说就说,想看就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实情并非这样,如今上网发帖是很不“自由”的。很多网站和论坛,因为受当地公安机关的管理,设置了很多“关键词或敏感词”,更有一些网站,为了自身的正常运转,还设置了“人工审核”帖子的程序,无论什么帖子,都要经网站管理人员审核后才能发到网页上去。可以想像,公安机关的这一做法,明的说是为了加强网络管理,实际上是在控制人们的言论自由。试想,如此经过严查了的“言论”,网络还能发挥多少的反腐败作用?尤其是周久耕事件后,一些未被查处而又手握大权的腐败官员,非成惊弓之鸟不可。他们当然要对网络进行严格审查和控制了,其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怕网络曝了他们的腐败行径。
忧虑三、政府立法限制言论自由
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纸媒来说是新型的,但是,网络自出现即日起,就已表现出其无穷的威力,让人感到惊奇不已,尤其是一些未被查处的腐败分子和准腐败分子,他们非常害怕网络反腐,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也被网络揭发出来,犹如周久耕,被淹没在网络的“口水”里而身败名裂。所以,他们也就提出要给网络立法。当然网络处于兴起初期,是很不规范的,也会对社会造成一些危害和不利影响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提出对网络立法。对于这两种人,虽然站的角度不同,对网络的观点也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对网络要立法。
实际上对网络立法是件好事,但现在的问题是,网络立法是为了网络的发展,还是限制“言论自由”;是为了保护网络反腐还是保护腐败分子,这才是网络立法的争论焦点。比如,有人要求网络“实名制”。这种做法的正当理由是为了网络安全,然这一做法难道就没有“防民之口”的嫌疑?试想,如果网络实名了,谁还会在网上举报腐败分子?如此,网络反腐还能发挥啥作用?所以,网络立法何尝又不是人们担忧的问题呢?
http://news.qq.com/a/20090321/000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