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商人们就这点品味?


 

最近有机会去参加了一个企业界的晚宴,宴会的主轴非常的好,希望国内的商人们生活有其理想,赚钱不为了虚荣。

但是,開場就是號稱中國第一經理人的唐駿一番演講,他不乏自得地開自己玩笑稱自己是商界帥哥之一,讓當年看不上他長相的女同學今天吃了後悔藥。接著一連串演講佳賓及各個以「生活家」為名的獎項得獎人的感言中,商界帥哥就成了不斷的話題。其實倒有幾位商界美女上臺頒獎與受獎,立刻成為在場媒體捕捉的焦點,還好,美女沒成為另一個話題,不过也可以看出财经媒体的品味。

全場佳宾演讲、得獎者的發言及得獎原因,很多还是一些物質生活的時尚、品味、引领风潮,也有一兩位以藝術、設計創業成功的人談談藝術,也有有錢有閒後追求攝影或文學等等個人愛好的人。他們是誰,說了什麼,我都記不得,只記得有一個「社會責任」獎得主宋軍因為在阿拉善計劃中的付出而得獎。

這時我就在想,什麼時候我們有星期天固定帶著家人去照顧孤兒的企業家?什麼時候會有企業家親自經營一些農民工圖書館並自已也當館員,而不只是捐錢?尤其是,什麼時候這樣的企業家會被認為是懂得生活的生活家?

會中,皇明太陽能集團的黃鳴演講,我記得兩句,他說他以商人為榮,因為商人應該是最慈善與最誠信的。善哉斯言,企業家是應該以自己的道德力量引領公司的願景,企業家是應該以誠信理念經營出百年商譽,但是國內的企業家為什麼談起誠信就讓人想到三聚氰氨,談起慈善,就讓人想到四川大地震時的一毛不拔,最後在輿論壓力及鎂光燈下一面捐款還要一面打廣告、作營銷。

我想到兩句西方的諺語,一句是「林中有兩條路,一條熙熙攘攘,一條靜寂無聲,我一定會選擇後者,所以我有不一樣的人生」。另一句是「一個思想收獲一個行動,一個行動收獲一個習慣,一個習慣收獲一個命運」。一個特殊的品味要孤獨地堅持多久,才能成為生活?这个品味的人才能成為生活家?

国内的商人們什麼時候能有足夠的人文關懷,養出“懂得付出”的品味?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了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