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推迟公布年报有“深意”


    今年以来,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相关高管的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某些上市公司连续数年可以不向投资者实施分红,但其高管的薪酬却出现大幅上涨。此事实说明,上市公司可以无视股民的利益,却丝毫没有“怠慢”其高管。

    前期国泰君安的“百万年薪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如今上市公司高管的年薪问题又累及到其年报的披露上。3月17日,兴业银行的公告显示,原定于当日披露的2008年度报告,因公司董事会认为年度报告中有关事项尚待进一步论证而无法如期完成,公司已向上证所申请变更至2009年4月28日披露。

    兴业银行本应是今年首家披露年报的银行类上市公司,但因为高管的薪酬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而被迫延期。笔者感到疑惑的是,难道兴业银行高管的薪酬发放都像此次披露年报一样被拖延?或者说在年报即将披露的时刻还无法知晓高管去年拿了多少年薪?

    截止3月18日,除了银行类上市公司之外,其它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或多或少都有所披露,投资者也可以从年报中分析出去年金融危机到底对上市公司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而作为银行类上市公司而言,市场更迫切希望知道个中底细,但兴业银行的一纸公告,显然让市场失望了。

    事实上,去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阶段,金融机构高管的天价薪酬就曾引起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诸多企业的裁员与限薪更是频频发生,而为了规范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今年1月份,财政部下发了《关于金融类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根据当前形势,合理控制各级机构负责人薪酬,防止脱离国情、当前经济形势、行业发展以及自身实际发放过高薪酬。

    公开资料显示,福建省财政厅持有兴业银行102000万股,占总股本的20.4%,为第一大股东,处于控股地位。也就是说,兴业银行属于国有控股企业,其高管的薪酬理应受到监管部门的规范。退一步讲,即使是一家民营上市公司,如果其高管的薪酬太离谱,也会招致非议,更何况是国有控股的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此次高管薪酬“论证”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上市公司年报公布后高管薪酬可能引起市场的“轰动”,相信其也不会拖延披露。更何况有去年的前车之鉴、还有今年1月份的“限薪令”呢?

    因此,兴业银行实施“拖”之诀,并非没有原因。一来可能在4月28日披露的年报中进行“技术”处理,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二来可以规避舆论上的风险,避免成为“出头鸟”而撞到了枪口上。

    兴业银行拖延年报披露,其“心虚”的一面已表现无遗。否则,就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作出一家上市公司,言而无信,不仅损害了其投资者的知情权,也严重影响到上市公司本身的形象。即使是其高管拿了高薪而遭到炮轰,总比上市公司隐瞒事实真相的假面目出现要强得多。毕竟,那属于虚假陈述的范畴,是一种违规违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