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 (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

⒈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

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⒉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

⒊婴儿肤觉的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 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⒌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②深度知觉

吉布森(E.J.Gibson) 等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③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

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经典实验:视觉悬崖

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④时间知觉

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也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在五六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

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㈠婴儿注意的发展

①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

3 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

56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

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

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注意。

㈡婴儿记忆的发展

①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②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

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

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㈢婴儿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

⒈其主要特点

⑴直观行动性。

⑵间接性和概括性。

⑶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⑷思维的狭隘性。

⑸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㈠言语发展的理论

⒈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班杜拉

(A.Bendura)和布鲁纳(Brunner)。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⒉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Chomsky)

乔姆斯基是转化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㈡婴儿言语的发展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表达。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14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吴天敏,1979;林崇德,2000)。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婴儿在1岁和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此后,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能达到100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研究表明,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许政援等,1996)

六、婴儿气质

㈠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㈡托马斯、切斯(Thomas&Chess1974,1982) 的气质类型说他们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⒈容易型(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⒉困难型(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⒊迟缓型(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其余35% 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㈠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Bowlby) 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⒈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⒉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⒊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㈡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⒈安全型依恋( 65-70%), 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⒉回避型依恋(20%), 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⒊反抗型依恋 (10-15%), 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

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

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

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

。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