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因自身管理经验不足,都有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经历,这些所谓的“空降兵”本质上与农民工是一样的,都是靠出卖自己的智力或经验谋生的伙计。但从实践看,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合作一般都是短寿的。不是公司辞掉职业经理人就是职业经理人自己辞职不干走人。
企业大都靠朋友介绍或道听途说来聘请职业经理人,感觉某人名气大或者在某一领域擅长管理,就匆匆签约。职业经理人掌握的利器无非就是那么三板斧,来到企业既不调研也不磨合,上来就想推广自己的那一套东西,恨不得一竿子捅到底。不切合公司多年实际情况的外来“经文”,严重的触动了员工多年来的工作习惯,根本得不到员工的支持和配合,人们纷纷抱怨不说,当有些高管也要因职业经理人被改变习惯时,难听的话就会传到老板耳朵里,一次二次不要紧,次数多了,人心不稳,影响到生产时,老板就坐不住了。
公司固有的习惯是一种免疫保护系统,职业经理人如想把自己的管理导入进去,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这种“排斥反应”。很多职业经理人忽视了这一点,急于求成,总想在到任的头几个月内弄出点动静变化,立竿见影的见点效果,结果是适得其反。
老板们对职业经理人的评价是,有能力,能说会写,就是感觉落地性差。特别是在一些小事上出现不该出现的问题。
落地性差是职业经理人的通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
首先是企业老板的心态要转变,不要因为感觉支付给职业经理人高薪而急于求成,这样会给职业经理人带来心理压力。
其次要给职业经理人时间。空降兵原本与企业没有血肉关系,是没有根的,要让他们落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稳住职业经理人的心。
然而我们认为,职业经理人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很难落地的。甚至可以说职业经理人不能“落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职业经理人落地了,自身就要受到公司的制约,不能超然于公司的管理制度之外,被迫与公司普通员工遵守一些纪律,反而被动了。这时已经不是职业经理改变公司员工了,而是职业经理人向公司员工看齐了。假如有一点小事没做到位,人们就会说你的坏话。正如潍坊孚尔企划公司总监王安富先生所言,职业经理人一旦落地就成了“落地的凤凰不如鸡”的命运。细细想来,此话的确值得琢磨。
就职业经理人经常遭受辞退一事,我曾问过王安富先生,他们这个群体的心理是不是经常受刺激和打击。王总一笑说,你不要以为职业经理人是处女,他们是一群妓女,何来打击一说?同时王先生一针见血的指出:职业经理人经常被一些小事绊倒是工作失败的根源!
看来,职业经理人这一群体的生存的确有了自己的一套哲学。逮住一个客户,卖一次,拿钱走人;再换一个地方,再卖。他们是天马行空,四海为家,根本不可能落地,也无法落地,是无家可落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