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地产路还很长


创意地产路还很长
   
——访中国创意地产首倡者戴承良

  东方早报记者 刘坤  摄影记者 徐晓林

   (载2009年3月6日东方早报D7版)

   上海是全世界创意产业园区最多的城市之一,目前拥有75家市级挂牌创意产业园区,200多家非挂牌企业,每年创意产业产值有2900亿元。
  许多园区都是由以前的民用老建筑、工业老厂房改建而成,但普通市民对创意产业园区的理解和一般的休闲、商业场所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很难分清楚创意产业园区的“创意”究竟在哪里。
   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创意地产首倡者、创意地产研究专家戴承良先生。
  

    发挥建筑最大效能
  东方早报:目前上海不少创意园区都由工业老厂房改造而成,不少人把老厂房等同于创意园区,创意地产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
  戴承良:创意园区和老厂房不能完全等同。21世纪刚开始,中国房地产业和创意产业界开始发生关系,一种新的地产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最初的创意地产,以泛地产为理念,进行创意产业的运营,其核心是新型商业地产运作,主干为创意商铺、创意办公楼、创意园区,兼及创意住宅。
  广义的创意地产不是地产形态概念或者说是地产分类概念,尽管它可以用创意地产概念指某个含有相当创意因素的房地产产品,但它不改变其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或者是住宅地产的项目属性。

  东方早报:在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行业面临困境的大背景下,倡导创意地产的意义在哪里?
  戴承良:身为商业地产的一员,创意地产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创意地产是在紧缺的土地资源上发展的高附加价值产业。在狭义地产阶段,房地产开发主要体现为实物地产开发,往往是粗放型的。创意地产以泛地产为开发理念,通过精心策划和运作,使有限的建筑空间成为无限的创意场所,形成创意产业高附加值效应,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使有限的建筑发挥最大效能。
  

    介入商业运营模式
  东方早报:作为商业地产家族中最独特的一员,创意地产的“创意”究竟体现在哪里?
  戴承良:创意地产的核心在于凸现其创意资源,挖掘老建筑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各种创意活动介入商业运营。
  2002年,中国房地产业内首次提出“创意地产”这一概念。创意地产通过各种创意活动进行市场推广,介入商业运营。

  东方早报:单靠相对低廉的租金收入能否维持自身经营?
  戴承良:创意地产介入商业运营的关键在于筛选租户,把控业态规划,提升商业运营质量和效益。
  实际上,很多老厂房、老大楼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与其放在那里荒废着,不如拿出来出租,能赚一点是一点。


   需要配套建设支持
  东方早报:以前大部分的创意产业园区都是老建筑的简单改造,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如今更多的开发商开始投入到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上,如何更好地跟老建筑保护相结合?
  戴承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不少老的创意园区不愿意外界把自己当做商业地产项目来看,更希望把自己当做一个纯粹的艺术、文化聚集地。但在自身的经营和运作上,这些老厂房的掌控者自身并无太多经验。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介入到创意地产的开发经营中来,是好现象。但创意地产不等同于普通的项目开发,随着房地产新开发土地的不断减少和人们对历史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创意地产对老建筑的改建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关部门也在这方面对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进行了合理的引导。

  东方早报:创业地产的发展还需要怎样的支持?
  戴承良:除了国家目前的一些政策为老建筑开发创意地产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政策保护之外,对创意产业园区的支持,还应该体现在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经营管理中。政府引导加市场运作,通过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搭配相关产业链,才是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