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你都会发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在变化莫测,人们好象都离不开网络了,总想分分秒秒把自己生活,工作,研究,周围发生,发明创造的东东都第一时间搬上网络,你说分享呢? 还是秀呢? 最近看电子书<网络激情>,才看了1节,就怕了!
贪婪财富
目前全球加入OLED市场竞逐的厂商合计有100家以上,包括IT行业绝大多数大型跨国公司:
- 如制造厂商: 三星SDI、LGD、索尼、夏普、精工爱普生及我国台湾的奇晶、铼宝等厂商;
- 材料开发商: 柯达、剑桥显示技术公司、通用显示公司、住友化学等;
- 设备制造商:日本真空、大日本印刷、韩国斗山等。
虽然国际上OLED研发的单位较多,但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柯达、通用显示公司、剑桥显示技术公司三家欧美公司手中。
其中:
在PMOLED市场,铼宝稳居全球出货量第一,在AMOLED市场,SDI处于领先地位,而索尼于2007年12月在全球最早推出了11英寸OLED电视。
就整个行业来看,目前OLED正处在由技术研发向产业化过渡的初期,其中SDI、索尼代表了OLED行业的技术领先水平。
我国在OLED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并不晚,1991年国内已经开始研究OLED,到目前为止,除台湾铼宝、奇晶等业内领先企业外,大陆的四川虹视、维信诺、信利电子等均开展了研究并已实现PMOLED量产。尤其四川虹视率先开展了AMOLED研究,着重布局AMOLED产业的发展。根据计划,2008年底可完成3英寸级AMOLED开发,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以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长春应化所等为代表的高校及科研机构也长期开展了OLED器件及有机材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将迎来发展良机. 在CRT时代我国产业发展较为被动,在LCD时代产业发展处于落后水平,而在发展第三代显示技术——— OLED产业方面中国最有机会摆脱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垄断,占领中国这一世界平板显示产业的巨大市场,从而实现显示产业强国的梦想。
第一,世界OLED产业还处于产业化初期.全球涉足OLED产业的企业虽然很多,但目前基本处于研发阶段,且产品主要是小尺寸PMOLED器件,真正对LCD构成威胁的AMOLED器件实现量产的只有少数几家公司。
第二,在技术方面中国与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OLED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各个企业在消化柯达和剑桥CDT专利技术方面的进度大致相同,谁能在发光材料和器件的研制及制造工艺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谁就可能取得行业主导权。
第三,投资相对较低。OLED的投资规模约数千万至数亿美元,不到TFT-LCD生产线投资规模的一半,极大地降低了市场进入的门槛和投资风险。
第四,我国OLED产业化基础良好。我国在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方面已掌握了很多关键技术,这对我国进入OLED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四川虹视、维信诺、信利已建设OLED量产线,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也取得了较大的OLED研究成果;香港晶门科技、中颍电子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OLED驱动IC开发商;此外,我国台湾凭借在IT制造方面的优势,以铼宝、攸景、奇晶、统宝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已走在世界OLED产业化的前列。
第五,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可为OLED产业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凭借OLED出众的显示性能,作为显示产业终端制造和消费大国,我国OLED的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OLED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信息产业前沿技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站在战略的高度对OLED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集中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入OLED产业链并给予资金支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次,我国目前虽具有一定的OLED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尚未现成,需要以建设产业链的思路,形成包括原材料、设备、驱动IC、终端应用集聚的产业配套体系,解决目前“产、学、研、用”脱节的问题。最后,形成以企业为龙头,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海外力量的国家级OLED工程技术中心,重点研究AMOLED,着力培养一支高级技术专家队伍,切实打造中国OLED产业。
-------------------------
自1987年就职于美国柯达公司的我国香港邓青云博士首次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OLED显示器件以来,OLED以其主动发光、广视角、快速响应等特性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