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业中一直处于比较憋屈尴尬的境地,被称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自它出生以来就有着先天不足的弱势,自成立伊始,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率高等问题一直如影随形。无论引进外资,还是上市,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组,各地城商行的选择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目的,那就是自救,危情时刻,“跨区经营”成了城商行一个很好的选择。
城商行的跨域经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省内异地经营,如南京银行、汉口银行、渤海银行和吉林银行等,其中又可分为中心城市的城商行向二级城市进军和二级城市城商行进驻中心城市;另一个则是跨省经营。
自从1995年城市信用社撤销时起,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潜在的退市风险基本解除,多年来潜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大多开花结果,稳定向前。在这期间,城商行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在火热进行。随着资本金实力增强,城商行迫切希望能扩大规模,淡化自身定位,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转型。“走出去”就成了必要的诉求。而受益于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银行业不断对外开放的推动,在满足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等监管放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条件后,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开始融冰。
自2001 年银川市商业银行设立首家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吴忠支行以来,特别是在2006年,银监会明确提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之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加速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跨区域经营。首先是跨省市的跨区域经营,如北京银行在天津、上海、西安、杭州设立分行、上海银行在南京、宁波、天津等设立分行、天津银行在北京设立分行、盛京银行在天津设立分行等。其次是省内异地经营,如银川市商业银行、包商银行、南京银行、锦州市商业银行、温州银行、兰州市商业银行、绍兴市商业银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等。更有甚者,威海市商业银行在省会城市济南设立分行,成为全国第一家二线城市到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之后,南充市商业银行也获准在其省会城市成都市设立了分行。
2009年,已可预见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将迎来一个高潮。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区别: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年,全国共有19家城商行实现跨省经营,获批或已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30家。而今年刚开春,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景象就热火朝天:营口银行、杭州银行、廊坊银行、哈尔滨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平安银行等已纷纷或以实际行动践行或已紧锣密鼓规划。人们把惊讶的目光从国际银行业炼狱投向生机勃发的中国城商行后发现,当增资扩股、更名改制逐步实现,当财务风险基本解除后,在“阳关普照”之下,蠢蠢欲动了多年的城商行们,借助异地扩张突破规模限制的梦想,已从星星之火发展到隐有燎原之势,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紧抓机遇采取多种策略,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行业新格局已隐隐显露。通过观察发现,城商行的跨域经营包括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抢占资源高地,力争占得先机。城商行的跨区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省内异地经营,如南京银行、汉口银行、渤海银行和吉林银行等,其中又可分为中心城市的城商行向二级城市进军和二级城市城商行进驻中心城市;另一个则是跨省经营。如北京银行在上海、西安、深圳开设分行,大举布局三大经济区,初步完成全国网点的战略布局,而大连银行、盛京银行和杭州银行则将分店开驻北京,此外还包括天津银行进驻太原和重庆银行入驻成都等等。观察在这一轮城商行集体的战略布局后我们发现,布局上也可以发现城商行高管们不谋而合:抢占资源高地,力争占得先机。在省内而言,一般都是集中在各省的省会或经济发达地市。而省外扩张就更加明显,近80%的城商行在扩张时都选择了如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宁波等国内一线城市,而西部地区除自古的战略重点西安、重庆和成都略有光芒外,其余地带还比较空白。
二是多条腿走路,推助城商行成长。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潮涌之下是城商行全面发展需求的难以满足,而跨区域,恰恰如为偏安一隅的城商行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从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盈利、加快城商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步伐等方面都有了突破之口。以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为例,在落地上海不到两年的时间,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已经做到了百亿元的规模,有利的增加了宁波银行的资产总额,更是在当地创造了不良贷款率为零的好成绩。而其中“白领通”、 “透易融”等特色产品,已经成了市场上的明星产品,不仅在业内打出了品牌,唱响了名号,也为宁波银行进一步全国性发展布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拓金融之路,搭城市桥梁。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也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交流拓宽了金融之路,使得城市间商业流通更为方便有效,两地的资金流动和税收都大大收益,可以说,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在为自身发展插上翅膀外,也对城市发展和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以临商银行宁波分行为例,该行坚持“服务当地、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特色市场定位,加大对当地中小企业的市场拓展及融资力度,致力于支持“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通过商业化的运作,增强当地中小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而同时,临商银行宁波分行,为满足临沂与宁波之间经济往来的日趋紧密、双方企业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渠道等需求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在宁波与临沂之间搭建了一座社会经济交流新的桥梁。
跨区域经营不易盲目扩张
应该说,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发展有助于做大规模,产生规模效应,实现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客户的跨区域发展。但是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隐忧也值得各方关注。尽管银监会及其它相关部门在城商行的出路问题上,提出各种举措。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适合这条路。中国金融网论坛近日就有网友发帖议论,提醒城商行“圈地”狂潮时更应注意风险管理。 城商行跨域经营的核心是内部制度如何完善,风险管理如何强化,跨区域经营后,传统城商行两级管理体制,就变成了总分制的三级发展管理模式,使得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加大,这些都是是城商行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城商行的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市场原则来确定,下一步城商行要推动流程银行工作,因为其现有的组织架构与提高风险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是不适应的。
一、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城商行大都以大中城市为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主要目标。这些城市本身市场竞争就很激烈。新的银行进入后,就必然造成市场的重新分割,也就必然加剧了同业市场竞争、产品竞争和人才竞争。
二、人才制约更加明显。作为服务业的商业银行,人才与客户是两大重要资源。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才占有方面,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跨区域经营中,城商行的人才储备更加缺乏,跨区域经营的管理经验不足,特别是跨区域发展所需要大量的政策指导人才和本地化市场营销人才制约更加明显。这就会给城商行人才问题造成新的压力和挑战。无论是从人才积累的数量,还是自身品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来看,城商行人才短缺、团队不强的局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
三、风险控制更加严峻。跨区域发展后,传统城商行两级管理体制,就变成了总分制的三级发展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增加后,内部制度如何完善,风险管理如何强化,是城商行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操作风险加大。如果跨区域发展,管理链条加长,无疑造成内控的有效性降低,发生操作风险和各种案件的可能性增大。经过10余年的发展,城商行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是由于只在一个城市经营,管理链条比较短,因此内控比较有效,各种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就会面临与大银行一样的管理环境,即如何保证异地分支机构在总行政策的有效控制之下。二是信用风险加大。异地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少,对部分企业贷款的管理鞭长莫及;加之,对当地企业不如对本地企业的经营、财务、信用情况了解全面、透彻、准确,存在不对称性,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贷款银行往往难以及时掌握异地企业信息,进而导致贷款风险损失的机率增大,加大了贷款的信用风险。
四、科技支撑更加困难。城市商业银行的科技水平相对自身而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特别是在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配套方面尤显不足,而跨区域发展后,由于物理地点,不可能像原来集中于一个城市,这就需要科技的支撑和配套。如系统的延伸与接口,通讯线路的租用与维护,网络故障的排除与检修,特别是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整升级等都需要一定的科技技术和科技人员的强大支撑。就当前城商行的科技条件而言支撑跨区域经营显得十分困难.
五、业务优势更加不足。城商行的“软肋”,最明显的是业务种类过于单一和传统。多数城商业银行90%以上的收益是靠利息收入实现的,中间业务占比很低。城商行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城商行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来一直徘徊在5%左右,增长乏力。这说明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优势主要是向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在实现跨区经营后,城商行与大银行“拼网络”、“抢客户”的现象会更加严重,从而忽视原有的优势,如果再加上经营不当,甚至会把它的当地业务也“拖下水”。
六、网点优势基本丧失。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是同一城市的网点较多,但在跨区域经营中却变为劣势。而跨区域经营后异地的分支机构寥若晨星,一般而言城商行在异地经营的城市中大多只有一个网点。若凭借一个网点开进“大上海”,无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还是开展中间业务都很困难。如果存款太少,贷款规模就做不大。在城商行中间业务发展落后,盈利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的情况下,如果存贷款规模太小,实现盈利就会十分困难,从而会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七、异地政府协调困难。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区银行的特征,使城市商业银行有了“根据地”,也为其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业务打下基础。由于网点多、服务好、客户歧视性政策少,本地居民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满意度普遍较高,社会口碑良好,加上在长期的强大宣传攻势下城商行是“市民的银行”、“当地人自己的银行 ”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地拥有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为此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同时,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也很希望在本地经营的城商行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在多方面给予城商行关照和支持,比如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的资金大多存储在城商行,比较优质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由城商行来贷,政府可以干预控制的金融服务项目如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也都往往落户城商行。但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后,就失去了人脉关系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些优势将不复存在。
八、贷款集中现象明显。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融资对象一般都是经济效益较好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在本地银行已有足额授信。异地分支机构的进入,可能导致银行对同一客户贷款集中过多,形成贷款过度集中的现象。这将不利于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实。
九、管理成本大幅增长。城商行在异地设立分行后,就要成立一级的管理部门,增加大量管理人员,增加大量管理费用,绝对地增加运营成本。分行与总行之间处于不同的城市,工作往来、调研指导、开会办事、请示汇报的频次明显增多,差旅费用相应增加,从而造成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城商行在其他地区的品牌认知度较低,为了拓展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宣传营销费用。异地的通讯线路租赁和联络费用也会相应增加。管理成本的大幅增长,将制约到效益的提高。
综合来说,通过对目前已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银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都比较良好,中小企业发展势头也比较迅猛,有利于促进秉持“中小企业银行”经营之道的城商行借势快速成长起来,同时在中小企业服务、金融创新等方面等方面积累大量的经验,同时反哺中小企业。同时,我们预见,2009年,在政策的关怀下,城商行将更加乐享中小企业政策机会,通过开设异地分行等方式继续推进规模扩张、以量补价将成为城商行业绩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商行群体将会迎来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期,越来越多的优质城商行将实现跨区域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