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指导下,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先富带后富,国家综合实力快速上升,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胜利完成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30年后,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三问于民” 的指导思想。“三问于民”与“三个有利于”是一脉相承的,“三问于民”是“三个有利于”的继承与发展。
“三问于民”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和问计于民。我党一贯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执政为民,造福人民。多年来,“三问于民”逐渐进入了群众的视野,深入群众之中。首先是问政于民。政策出台之前,先听群众之声音,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征求意见,就是问政于民。其次是问需于民。群众之需是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策好不好关键是看是不是群众之所需。民生工程及救股市、救房市听取网民等群众之心声就属于是问需于民。最近,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声称严查低价销售楼盘的开发商,群众起而攻之,不久国办就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开发商主动以合理价格促进商品住房销售,就是问需于民。再次是问计于民。我党一贯尊重、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在充分听取群众之计。总书记常看望老专家、老学者,问发展之大计,就属于问计于民。
在胡总书记“三问于民”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会再出现江宁“牛”房产局长之现象;就能有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止贪污腐败;就能真正实现财务公开、招待费公开等难以公开的政务公开;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能提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局面。
让我们伴随着“三问于民”步入和谐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