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绝望·信仰·失败——现代人的生命轨迹


恐惧·绝望·信仰·失败——现代人的生命轨迹

 

人生下来都是懦弱和渺小的。如果没有强大者的庇护和依傍,人是不会长大的。而成长和自我保护又是人的本能或天性。故,寻求庇护和依傍,是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必需。每个人从出的肉身父母的现实存在,满足了人的这种天生的需要。

但人不可能永远依傍在肉身父母的身旁,走向社会,是他进一步成长的必需。但现实社会,环伺个人的是集“诱惑”与“恐吓”于一身的“斯芬克斯”。可是这时,人却失却了“父母”的庇护。于是,人每每成为“斯芬克斯”的口中美餐——被贪婪和恐惧攫取了。

贪婪是无法满足的。于是,对肉体死亡的恐惧与日俱增。而生活在恐惧中,就是人的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人深深地陷入了精神上孤独无依的懦弱和渺小状态。这时,人需要并必会积极寻求强大者的庇护和保护。

现实中,当人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时候,绝望就袭上了人的心头。而在绝望的尽头,如果有一种“类父母”的“神”、“主”、“上帝”、“党”存在——事实是现实中不乏这样的“类父母”,那么,希望就出现了。这就是“信仰”的诞生。“神”、“主”、“上帝”、“党”等等,成年人的“父母”——类肉身父母的精神父母罢了。故,信仰,乃无望人生的希望罢了。

综上,未成年人,需要的是肉身父母——生身父母;成年人,需要的是精神父母——“神”、“主”、“上帝”、“党”等等。换言之,未成年人之所以需要父母,是源于人的天性;而成年人之所以需要精神父母,是源于人的精神的弱小和不成熟。

在人类未进入现代社会——全球化——之前,信仰,可以说是可供人依傍和信赖的,它可以为人——精神不成熟的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持;可是,一旦人类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信仰”,就是靠不住的,“求人不如求己”。也就是说,当今时代的绝大多数信仰者,最终得到的必是彻底的失望和绝望。因为,现代人生哲学业已证明,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社会中,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在“巴别塔”基础之上的;而“巴别塔”,是一座“语言的废墟”。依傍和依赖于这种语言的废墟——自身无法解决的悖论,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生命和拯救的。于是,失败,就是现代所有信仰者的必然归宿。这是人生最后的失败。这几乎就是所有现代人的生命轨迹。

那么,现代人有没有得救的希望呢?

——当然有了!

——在哪里?

——你问我?我问谁?!

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