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老子并不真正懂得何谓“道德”
因为老子的书本名《道德经》,所以,今有学者以为,发起一场学习、赞扬、诵读老子《道德经》的群众运动,就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讲道德,就是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果真会是如此么?非也!
问题是,讲道德是必须先搞清楚何为“道”?何为“德”?“道德”一词源自何经、何典?其最初的哲学涵义是什么?其社会意义的历史性延伸是什么?老子懂不懂“道德”?讲没讲“道德”?讲得准确性如何?而不能搞“看书看个皮”,不究其特定内涵的想当然做法。因为,学者做研究,发议论,不能无据发言,不能搞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说似是而非的话,不然,号召全民学习之举,就有可能会危害全民族。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抄袭黄帝《道原经》的辞句,割裂原文,歪曲原义,反对黄帝以道治国思想,贩卖“愚民哲学”的东西,今书名称之为《老子》。其书虽以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名词“道”“德”为据,而大谈治国之道。实际上他通篇以言统治权术、权谋,而根本不懂“道”理,也未真正学“道”而有所“德”。原因,就是老子既不懂“道”之为何?更不懂何为“道德”?而其思想中多有违反“道德”的谬论。
我说这个话,那些尊老子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赞颂老子的话有“多么高妙,多么神奇,多厉害,多了不起”的先生,就一定会跟我急!
不过,我要劝这样的先生,你不必急,我既没有挖谁家的祖坟,也没有焚书坑儒,老子的书,我也一个字都不会毁坏,是非曲直,都要从客观事实上判定。如此,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要讲道理,首先就必须弄清“道理”的确切涵义,什么是“道”?其“理”为何?
中国古典哲学一直以一个单字为称:“道”。道,指的就是客观事物变化中的自然规律。故“道学”译成现代通俗用语就是“自然规律学”。而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却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在不同事物、不同事物变化的自身条件与不同客观环境之中,表现出其不同的规律的。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规律之不同,首先是由事物性质的不同而决定的;其次,是不同事物性质变化所处的具体的不同客观环境条件而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哲学首先分事物之性为阴阳,以作具体分析,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① 的陈述。如果连事物性质的阴阳都还不分清,还奓谈什么“道理”?
这“一阴一阳之谓道”,指的就是哲学理论中所说的相反相成、相异相同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成为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接下来,中国古曲典哲学就详论事物阴阳之性的不同,这就是阳刚、阴柔,阳强、阴弱,阳燥、阴湿,阳显、阴隐,阳主动、阴主静的一系列详细性质区分。由此而论证事物阴阳异性相引诸种规律,以及阴与阴、阳与阳的同性事物相互排斥诸规律……
—————————
① 《周易·系辞上传》。
所以,“道”之为学,讲得就是事物的规律学,它强调的是物质第一性,人们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则属于第二性。这,就是为什么《易》经中要指出,包牺氏是仰观天、俯察地,验之以鸟兽之文,稽之以人间男女,远取于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诸物,近取于男女自身器官阴阳不同特点,而画出阴阳不同符号,按着天道、地道、人道之数“三”,先作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八个经卦图案画,而后用这八个基本图案画为经纬,作八八相重,而生出六十四个不同的图案画,规定出法象、物象、意象三大法则为“象术”,用以命称卦画名,喻比以事物变易之理,而用作尚无文字使用之际的教、学挂图,以传授和传播中国哲学思想理论的。由于实际教学之中,是只用八个基本图案画,在讲解当中随其需要而用两个图案画相重悬挂起来讲解,而不是繁琐地画出六十四幅图案画。所以,讲解中国古典哲学所用的这一套图案画,就依原始习惯谓之“八卦”。因为,“卦”乃原始的悬挂之“挂”字。在后世,当“卦”字因用之于哲学经典的八个挂画哲学传承体系专称后,才又造出加“手”的“掛” 字,以指悬掛之“掛”,今所使用之挂字,则是在“掛”字基础上的一种再简化。举凡研究中国文字源流的人,都明白这一点。
“道”,因为指的是事物变化中的客观规律,而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则是无形、无物、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类似现代哲学用语中的“抽象”之类专用名词,所以,哲学家著书传播道理,大多数著作就不得不对“道”的抽象性做一番解说。因为,这种解释对于正确理解道学理论至关重要,它是保证道理不被随意曲解的一个重要性关键。
此举例如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①
亘先之初,道同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芒芒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②
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莫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多。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化,稽极之所不能过。③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
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⑤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⑥
在哲学理论的阐述上,需要的是依哲学理论专用名词术语
——————————
① 《周易·繫辞》。
② ③ 《黄帝经·道原经》。
④ ⑤ ⑥ 《管子·内业》。
作严格的定义,而任何形容、比喻,都是蹩脚的。尽管如此,上引各书都明确地说“道”是无形的,是自然法则,而不是“物”。
然而,老子却认定道就是“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①
老子将“道”说成是“物”,只不过恍恍惚惚看不太清而已,这就说明老子对于道学理论,是个似懂非懂的半吊子货。哲学理论上的不懂装懂,不出笑话才是奇怪的事。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自春秋以来发生了严重的历史嬗变。这其中固然有着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哲学经典被改为占卜用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产生了历史膈膜,由此学者谈哲理而失其源,各以自己的见解阐发,就谬误渐生;《黄帝经》的失传,则又造成了学者谈哲学多以《老子》之说为本。如此,
“道德”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即学道而有心得,就谓之以“道德”。因此,“德”字就具有获“得”的涵义。故王弼言:“德者,得也”④。只是,学道之得,是无形的理论之得,与得到物质不同。因此,古人造字,也就将其进行了区分:
——————————
① 《老子·第二十一章》。
② ② 《庄子·大宗师》、《知北游》。
④ 王弼:《老子·第三十八章·注》。
在甲骨文中,“得”字是手持货贝于街口的图形“
而“德”虽其原意也是“得”到的意思,但它特指学“道”而有心得体会。由于这个“得”,所得到的并不是有形之物,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道理”,其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但却能使人变得聪明、能干,懂了道,有所德,就可以趋吉避凶、办事获得成功的机率就增高,它还是用之修心养性、使人行不越距,因而受人敬重的一种无形之得。那么这个与有形之“得”音同、义近、但字形须异,以相互作严格区分的字,就是“德”字。
中国的文字(今习称“汉字”)是写实性很强的、由线条简练的图案画组成,在形、音、义表示上十分明确的一种文字。这无形之“得”的字,又是如何来创造呢?首先,是保持了得字的偏旁,然后在有形与无形上进行区别:学道(哲学)首要
——————————
① 《前》八·一三·三、《京人》二一一三。
② 《周易·系辞下传》。
③ 见《京人》八七六及五一反面。
了一个“焦点”,如“
“德”字之所造,原本就是为与“道”字相联组成中国古典哲学上的一个专用词——“道德”而造,指学道而有心得。“德”者,学道而有心得体会之所谓。物得道而以生,事得道而以成,人得道而能聪明睿智,由此而能通晓事物变化之理,知自然之变,以与天地合其德,善与四时合其序,能够做到与时偕行。“君子以厚德载物”③,此之谓也;权出于法,法出于道,道蕴涵于物理自然。学道精,积德厚,方可以心正、言中、行为有理而不偏。心正、言中、行为不偏,乃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使天下治之安。
故,中国古典哲学,从其一开始,就把以“道理”为指导而修心养性,看成是第一要务。因为只有很好地修心、养性、正身,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才能够整齐家庭,才有可能去做好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事业。关于这个问题,黄帝在以道立法,以道而有社会伦理道德的论述中,都说得非常清楚,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一切符合客观自然规律。所以,中国自古就极其重视礼义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
——————————
① 辛鼎。
② 毛公鼎、孟鼎、叔向父敦上的铭文。
③ 《周易·坤·象传》。
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①
德者,国家之基也。②
而老子则是对道德、礼义持以极其鄙视的态度,要坚决地“攘臂而扔之!”并言: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
这,就是离经叛道之说:学道才能有德,失道之后,德从何来?仁,是以事物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为依存、互为生命之本等诸种规律中引伸出来的社会道德,所以仁的实质性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关爱,故言“仁者爱人”。失仁之后,其哲学、社会德义又焉能存在?其实,老子的一番违背逻辑性推理之语,就是要反礼制。中国最古之礼,是帝王选贤、礼贤、任贤之礼。因为自从夏禹以来,礼就逐渐朝着下级阿奉上司的点头哈腰方向发展。周代以来,只有在帝王的筑坛拜将仪式中,还残存着一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④的影子。
老子与孔子同处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老子所反对的,正是上者施礼于下属的文明礼貌之礼。不是真正懂道而知德,强以言“道”,必然千奇百怪的谬论很多:
提倡 “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鼓吹“圣人不仁,以百姓
—————————
① 《管子·牧民》。
② 《左传·襄公二四年》。
③ 《老子·第三十八章》。
④ 《论语·八佾》。
为刍狗”,这是老子在讲道德么?
提倡治国走“小国寡民”道路,“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老子在讲道德么?这是有益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进行可持续发展、更好更快地发展的“智慧声音”么?
喋喋不休地反对大有作为,而提倡无所作为,说什么“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种要人们都听天由命,做到“不敢为”的书,就是“国际性的智慧经典”么?
所以,对于《老子》一书,光与《周易》、《黄帝经》等书进行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为指导,对其作多方面的剖析,以指出其“理”之谬误,并说明其荒谬的思想根源所在,才有可能消除其2500多年来恶劣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