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有如此做文字游戏一样做学问的吗?
读了一些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面的学术论文,常发现若干相互矛盾、出入很大的引用数据,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禁不住要问:难道有如此做文字游戏一样做学问的吗?
例如下列4篇——
(1)论文“ 收入分配:重寻正当性 ”(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7/12)中说:
“相反,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是,1978年,6.4亿中国人生存在贫困线以下,而当时的中国总人口为10亿,即贫困人口比率为64%。”
(2)论文“一件小事与又一件小事” ( 载《中国贫困地区》1995年01期)中说:
“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1978年,中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即2.7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3)论文“贫困化:发展的悖论” ( 载《探索与争鸣》2004年06期)中说:
“中国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中国官方确定的国家贫困线统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目前的2900万人左右,即使根据世界银行规定的国际贫困线,即每人每天支出不足1美元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已降为6.9%。”
(4) 论文“关于联合国及其改革问题——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11期)中说:
“开发署官员说,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使用的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在1978年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贫困人口比率从原来的30%下降到4%; 总体上大约有2亿至3亿中国人在此期间摆脱了低收入贫困状态’,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见——
按照论文(1)的说法:1978年,6.4亿中国人生存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比率为64%;
按照论文(2)的说法:1978年,中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即2.7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按照论文(3)的说法: 1978年的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5亿;
按照论文(4)的说法:197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比率为30%;
这些数据之间,竟然相互差别达到2倍!……
难道有如此做文字游戏一样做学问的吗?
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1978年,中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即2.7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
源自: 一件小事与又一件小事 《中国贫困地区》1995年01期 |
|
开发署官员说,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使用的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在1978年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贫困人口比率从原来的30%下降到4%;总体上大约有2亿至3亿中国人在此期间摆脱了低收入贫困状态”,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源自: 关于联合国及其改革问题(下)——纪念联合国成立6...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11期 |
|
中国扶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中国官方确定的国家贫困线统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目前的2900万人左右,即使根据世界银行规定的国际贫困线,即每人每天支出不足1美元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已降为6.9%。 |
源自: 贫困化:发展的悖论 《探索与争鸣》2004年06期 |
|
相反,世界银行的统计结果是,1978年,6.4亿中国人生存在贫困线以下,而当时的中国总人口为10亿,即贫困人口比率为64%。 |
源自: 收入分配:重寻正当性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0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