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体现重庆城市精神比较贴切?
解读重庆城市精神
一个人生活、奋斗、创业需要一种精神,一个国家当然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尤其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将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已经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城市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一座城市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就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源泉。只有打造出自己的城市精神,才能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有人说,城市精神是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又规范、引导着这座城市的未来走向,是既有当地文化传统又代表着该地域发展方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交融而成的“城市品格”,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核心。
有人说,城市精神作为一个城市广泛认同的最基本的价值体系,它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对于形成市民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市民的行为与素质都是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城市精神更深层次的含意是城市的最根本特征、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形态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重庆是一座很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是中国内陆一座很特殊的城市,鉴于重庆的特殊地位,把重庆城市精神发掘出来,张扬出来,形成重庆文化、人文精神一道独特的风光,对激励3200多万重庆人民奋进、创造,落实总书记“314战略部署”、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城市精神提炼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要得到大多数市民的认同才能流传、张扬,化作内驱力。城市精神的提炼必须要具有“深度”、“广度”,应遵循“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原则,要体现以人为本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为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如:南京的“厚德载物”;青岛的“诚信、博大、和谐、卓越”;苏州的“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长沙的“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大连的“创造、创业、创世”;深圳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福州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纽约的“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烈的竞争意识、非凡的应变力”;巴黎的“浪漫之都、时尚之都、文化之都、服饰之都、欧洲经济之都”等等。
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华龙网给重庆市民、给网友提供了一个探索、提炼重庆城市精神的历史轨迹或者说是文化符号: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红岩精神,正在建设中的内陆开放型城市,每一段文化都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可歌可泣,如何把它们提炼出共同的、有内在关联的城市精神,确实值得研究。
据史料记载,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巴人以勇猛、顽强、坚韧、善战著称,巴族能歌善舞,舞风刚烈,富有气势,巴国蔓子将军刎首留城留下千古绝唱,“海纳百川、心胸开阔、忠诚信义、耿介豪放、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巴文化精髓代代传扬!
1937年11月重庆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战时首都,抗战时期的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也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中心;大批文化精英云集重庆,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中国抗战文化繁荣兴盛、历久不衰,它不仅对抗战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文化以民族大义为前提,是以多元政治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以重庆为代表的国统区抗战文化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重庆抗战文化是以抗日救亡为基本主题,以民族解放为思想特质的多种文化形态的大众文化.是涵盖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的大文化。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以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在今天仍值得发扬光大,抗战文化传播了进步文化,激发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爱国主义,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吹响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号角。它是中华儿女用血与火的历史写成的伟大的篇章,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财富和珍贵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从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启迪当代,警示后世。
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我曾读李正谷《外迁有感》,激动不已:“三峡百万大移民 ,为修电站作牺牲;远离故土他乡去 ,万事都得再从零。遭遇机遇谁重要 ,要求移民头脑清。把握历史命运关 , 外迁浙江为子孙。农民应以土为本 ,二三产业要兼行。坚定信心出夔门 , 相信政府安得稳。” 一位外国首相感叹:“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20几个,百万移民,相当于搬迁一个国家。”随着人口迁移所产生的移民文化,对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也就是说,移民文化对原来文化来说,乃是一种创新的文化。由于不同的移民承载不同的文化,由于移民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相互冲击、融汇而成,一般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甚至会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移居地原来文化的新文化。移民文化较少包袱,较少框框,具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开放性,重庆历史上历经八次大移民,重庆正在进行的所谓“经济移民”,即第九次大移民:一个是本市人口向中心区汇集,一个是外地人口到重庆落户。到2020年,重庆将建成人口超过1500万的超级大都市圈。重庆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移民史,移民创造了重庆物质文明,也创造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
一部震撼人心的《红岩》是以其题材的独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红岩精神一般指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重庆市委将其概括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 红岩文化是红色文化,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狱中八条”至今仍有强烈现实意义。
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红岩精神这几个重庆文脉源流来分析,我认为“包容开放、刚毅自信、勤劳奉献、睿智开拓”比较能反映重庆城市精神。
蔡律 2009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