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1日,全国硕士生又开考了,数据显示,考研人数明显增加,其中相当部分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600万人,今年待就业的大学生也基本保持这个规模。据估计,仅2008年城镇失业人口将突破5000万人,农村突破2亿人。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失业大军在哪里
中国就业的整体形势表现为总量上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失业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个进程,这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将失业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在城镇,前几年失业人口主要是因企业破产或兼并、改制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及新增劳动力,最近几年,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新增劳动力正在取代下岗失业人员成为中国就业压力的最大来源之一,大学生的失业率高达12%左右。目前就业情势并非只是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对简单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都很弱。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中国承接了国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廉价而丰裕的劳动力资源能够适应简单加工的需要,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这一现象被称为人口的“红利”。然而,人力成本并非永远不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吸收低端劳动力的能力趋于饱和,人力成本不断升高。一些企业不得不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内地和东南亚国家都在争取分流这部分工作机会。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结构在向产业升级和服务业调整,以目前情况来看,产业升级进一步减少了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而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份额还不够大。
产业升级是否有助于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答案并不那么显而易见。我国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仍很严重,而在高校扩招后,高校每年推向社会的大量毕业生,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宁愿选择中、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也不愿意接受毫无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以及大学生宁愿在城市中游荡也不愿意去需要他们的地方就业等问题,单靠产业升级无法解决。
金融危机给中国就业造成了新的困境,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倒闭和经营规模收缩使得大批来自农村的加工制造业工人失去了工作。即使高技术行业的企业提供的岗位也明显不足。这批人中的大多数只能寻找服务业中的就业机会,部分人回流到内地。据估算,2009年城镇真实失业率可能高达14%。“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而在用人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约为1200万人,缺口1200万人。这还没有计算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近两千万个就业岗位。
人口成为红利的条件 人口成为红利是有条件的,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的素质和结构必须相应地改变。中国的就业人口是庞大的,因此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只有适合使用的低成本劳动力才能显示人口的红利效应,否则就只能是成本负担。 随着国际产业加工环节转移基本结束,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已经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而且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迁移还会减少工作岗位,可以肯定地说,农民工在制造业的生存空间在急剧减少。近年出现西方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趋势,是因为中国的技术人员薪酬水平仍相对较低。中国日趋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本应能够加入这一群体,但从目前高校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劳动者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普通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如不尽快解决,大学毕业生群体很难转变为人口红利,而且他们还会与其他劳动者抢夺本身就在减少的制造业职位。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一般而言,传统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以华东某省会城市为例,服务业平均每年吸纳就业人员四万多人,GDP增幅与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幅高度相关,该市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平均可吸纳新增就业人员3573人,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社会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一半以上。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速度要慢于传统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仅占11.8%。而且,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中国经济三大产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人口红利现象已不再显著。现在我们面临的已不是如何发挥人口红利,而是如何解决更多劳动人口就业问题。
国际化条件下失业方程的解
全球国际化形成了资金、技术和物的跨国界流动,但劳动力的流动性仍受到很多约束。中国如此庞大的待就业人口,靠劳动力输出是不现实的。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全部失业率可能高达14%,欧元区16国失业率将超过10%,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情况不妙。就业岗位必须主要依靠国内经营性机构产生。对于外资部分,主要是吸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内迁,以及尽快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将大学毕业生培养为能够适应外企研发和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人才。
对于国内机构创造的就业机会,民营企业起着最主要的作用。数据显示,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民营经济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是70-100%,近两年,新增劳动力的90%以上是被个体和私营经济吸收就业。据人事部门的调查结果,2005年民营企业吸纳的高校毕业生占58.3%,超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比例;2006年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吸纳大学生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比例较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增加,提高了6个百分点。而大企业、大资本、大项目,包括交通、水利、住宅、城市和农村公共设施,以及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和培训中心等的建设,由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的替代效应,吸收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而且,交通、水利、住宅、城市和农村公共设施等建设项目,只能在施工期吸收农民工就业,完工后并不保有或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很显然,就国有与民营而言,继续大力扶持和扩大民营经济成分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基本解。
在产业方面,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应优先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应增强内地对于沿海地区和境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吸引力,广大的内地待就业人口仍需要这些低端的制造业企业提供劳动机会。产业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要在环境和政策方面提供企业将加工环节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服务业中就业是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一般能解决50%—60%的就业,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有密切关联。在城镇,应大力支持传统服务业的创业活动;在农村地区,应加快城镇化建设,创造服务业需求增长的空间。因此,鼓励和扶持各类劳动密集型就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尤其重要。
扩大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提出,将通过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针对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不相适应的特点,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劳动者;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大规模的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鼓励回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自谋生计;减少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税收,提供优惠的小额创业信贷,减免自我雇佣者的经营税费;深化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为大学生创业和自谋职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高等教育加快教学体制改革;放宽服务业的准入,等等。其实,将增加就业作为地方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首要考核目标,并辅以独立、透明的失业统计体系,那么解决就业的对策将会更多,解决的效率更高,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