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德讲坛”之我见(一)


  2009年2月,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及“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具有500年历史的“瑞德讲坛”发表了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瑞德讲坛”有500年历史。但我们知道,500年以来,是西方主导的世界。整个价值体系由西方建构。这500年也是儒教专制中国的500年。这500年中,士子门读一样的书,书同文、车同轨。这个制度将全国读书人的思想全部僵化了。鲜有创新的意识存乎于世。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儒家思想没有创新精神。大同之中一定要有小异,有小异以后大同世界才有活力。弗里德曼著写的《世界是平的》中说:不管肤色、不管信仰、不管种族,大家一律平等。这话是对的。但在全球一体化中,记得不要完全相信这句话。大家一律平等之后要竞争,但要遵循谁的规则呢?在哪个操场上竞技呢?如果在西方的体系中竞争,我们肯定吃亏。所以他讲的这个并不完全可用,世界并不是那么平。最理想的全球化,应当具有兼容并包的水德胸怀、且可以彰显各地特色、专长、有各地若干程度的自主范围的全球化。《世界是平的》若与中国古人著写的《太平经》一样:从宇宙的本根寻求“太平”,实现“天地人”三合相通、那就不仅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原理,也应用于社会现象(如:正义、公平、共和等)。正所谓:天人合一、致太平,念其本根!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通史。影响最大的,当属《剑桥中国史》系列。虽观念新颖,可惜总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叹。要不然怎么会发生“扔鞋案”?因此,笔者认为历史会再次唤醒人民“古典的心”。不在官学强制灌输、也不在民粹非理性宣扬,而在自由的流转和传播。要不要近似“教主”的领军集团及合适的价值体系支撑崛起中的中国,时间会给出我们答案。剑桥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当然也许还会更长。而周朝也曾经存续过800年。大家不觉得这里面有许多耦合性吗?有许多价值图谱值得探求吗?这两个组织为什么生存那么长?据我所知:剑桥大学只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是他们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但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独立的个性。这和周朝的组织形式很相似。但研究学者表明,纯粹的海星组织非常难创造营收,更遑论获利,唯有海星与蜘蛛混血的组织才是一部赚钱机器!给海星加个脑袋的任务应该由中国人完成吧?当然这需要一种对称协商机制加以制衡。也许这将成为和谐世界的磐石基点。正如总理引语:“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相关文章: “瑞德讲坛”之我见(二)     “瑞德讲坛”之我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