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两任会长杨俊龙、曾衍嘉


     杨俊龙是硅谷美华科技商会名誉会长和前任会长,是美国中兴电脑公司(Centre Computer)创办人、董事长。曾衍嘉是硅谷美华科技商会现任会长、远东国民银行资深副总裁。

     与杨俊龙先生和曾衍嘉先生的访谈是在舒建华的硅谷亚太艺术馆(牛克思画廊)进行的,这次访谈我的收获颇多。

     杨先生的个人背景十分具有时代性。他祖籍福建,其舅是早年共产党员澎湃领导的游击队队员。后游击队被打散,其母随哥逃难中嫁给了在国民党军队任职的其父。大陆解放后其父去了台湾,其母带着杨先生留在了大陆。杨先生在大陆时一直受着新中国的教育,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害怕因其父的台湾关系受到迫害,便采取像小提琴家马思聪一样的办法逃到了香港。在香港时,他结识了一批研究中国的美国人,并为他们提供中文服务。其中有后来给基辛格、布热津斯基做助手的几名学者。由于这些人的关系,1975年杨先生到加州的伯克利大学演讲并留下来攻读政治学。1985年,杨先生进入硅谷,86年开始创办企业。像杨先生这样有着大陆、港台两地背景的人,自然会成为硅谷、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桥梁。今天,已经迈入六十“高龄”的杨先生重新开始写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国大陆的高科技园区。

     杨先生通过总结自己的亲身经历,归纳了在硅谷的华人的五股力量。第一股,最早一批到达美国,当年从事淘金、修路的老一代华人今天活跃在硅谷的后代,其中很多人做了律师、医生。第二股,是50年代从香港、台湾来的高官富商子弟,他们在美国多数读的是理工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苗丰强(神通电脑集团董事长)等人。第三股,是1975年之后,由于越南国内政治变化和中越关系紧张而离开越南的华侨,他们多是有文化也有些资本的人,因而有些为硅谷提供了技术劳动力,也有些开餐馆、经营房地产,自食其力。第四股,是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到硅谷来的留学生,这些几十万大陆学生中的佼佼者,其内秀是高于台湾学生的,只是他们来硅谷的时间晚些。但现在已经有一批人起来了,如中国大陆校友联合会的会长陈硕,假以时日这些人会更厉害。第五股,是来自东南亚、加拿大、欧洲各国的华侨。

     听了杨先生的介绍,我不禁浮现出采访一名越南华侨的想法。因为在此之前,我对越南华侨几乎一无所知。想想这些天任务十分繁重,还是作罢没有提出。

     杨先生于1986年开办了自己的电脑零售店。做出这种选择,是基于对自身优劣势的清晰判断。当时个人电脑正在美国推广普及,台湾的电脑制造业也开始兴旺发展,许多台湾留学生开始做起硅谷与台湾之间的电脑生意,并大发其财。他们从硅谷批发大量电脑核心零部件进入台湾,由台湾厂商加工组装,然后再从台湾廉价进口电脑批发到美国各地。杨先生在台湾的根基没有那么深,搞批发竞争不过台湾人,但他曾与美国高层人士打交道,更了解美国人,于是选择了面向美国人的零售业务,与美国零售商竞争。本着“虽不能称王,但必不能败”的经商信念,期间虽经几次大的风浪,但从86年一直做到今天,成为硅谷少有的“长青”电脑零售商。我想,杨先生20余年的零售经验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如果他回大陆发展,我可以帮他移植成功的经验,他一定能在大陆发展得很好。

王德禄向杨俊龙介绍中关村发展

     杨先生介绍的这种情况还引起了我对另一问题的关注,即当年硅谷与台湾之间的电脑生意养富了一大批台湾留学生,那么为何中国大陆向美国出口了那么多产品,美国那么依赖中国的制造业,却没有养富大批中国留学生?细想起来大约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大陆学生来硅谷较晚,当大陆电脑进入美国时,美国的电脑销售渠道已经被几个大品牌电脑商占据,零部件也不再由美国生产了,当年台湾学生那样的机会不再存在;第二,其他制品进入美国,都是通过传统的进口销售渠道,也没有留学生的机会;第三,从留学生本身内因来看,台湾学生从读书转向做生意比较容易,而大陆学生的观念及其周围的人都是“读书至上”,因此转行较少。也许还有其他我现在琢磨不出的原因吧。

     曾衍嘉先生的个人经历虽然相对简单,但其背后也有很深的人脉关系。曾先生曾在台湾的银行业工作了21年,1999年来到硅谷的远东国民银行,至今已经10年了。远东国民银行的唯一控股股东永丰金控是台湾民资银行,1997年从另一华人手中全资收购了远东银行。在永丰金控选择去硅谷的人选时,曾先生主动申请来此。因他的太太带着孩子早已跟随其诸多家人落户硅谷。

     根据曾先生的介绍,目前在硅谷有三家台湾的民资银行开展存贷业务,即远东银行、中信银行(台)和第一商业银行。这三家银行的共同点是为在硅谷的台湾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他们的服务比美国主流银行更贴近华人客户,更强调对华人客户的品性、业务纵深和财务状况的深度把握,同时业务也更有弹性。许多台商在主流银行办不了的业务,在这三家银行都可办理。远东银行现有客户上万家,其中90%以上都是来自台湾企业。仅此一数,就让人感受到台湾民资银行对硅谷台商企业的重要支持作用。然而台湾的“国资”银行大多只在美国东海岸设分支机构,而且办理的也只是不能吸收存款的贷款业务。

     这让我联想到中国的银行。今天国家大力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硅谷也有了不少大陆留学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但何时大陆的银行能像台湾银行支持台商一样,支持大陆人士在硅谷创办的企业呢?再进一步说,如果大陆的银行在本土都支持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么跨出本土支持那些很可能在中国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的留学生企业,岂不是遥不可及?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大系统,硅谷的大陆人士创办的企业必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决策层中有谁从这样一个战略层面考虑问题了呢?

左起:李树、赵慕兰、王德禄、杨俊龙、曾衍嘉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2-25 | 从硅谷到128号公路,再到中关村
2009-02-24 | 参加硅谷指数发布会
2009-02-23 | 在硅谷搭建人脉网络
2009-02-20 | 从中关村到硅谷的空中暇想
2009-02-16 | 大批硅谷精英已回归中关村
2009-02-12 | 破解中华文明在硅谷发展历史中的密码
2009-02-11 | 解读硅谷与中关村的人脉密码
2008-12-24 | 创业型就业与创业型大学
2008-12-01 | 中关村与硅谷对话:“硅谷网络”与长城所
2008-11-19 | 知识分子要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
2009-02-18 | 宁波要从“三江口”走向大海
2009-01-22 | 要以“产业主导权”统领新时期的产业规划
2009-01-09 | 区域崛起与区域咨询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