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旅志


  又来到南国的时候,已经是酷暑七月了。这里的南国,确切的说是广东一代了,也正是“日呔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岭南。说到了酷暑七月,当然称酷暑有些夸张,其实这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炎热。每日下午这里都或多或少有些雨水,所以即使烈日骄阳,外边的气温也不会太高,至少不会像内陆亦或是北国那么酷热难耐的。

     所以,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很适居。再加上这里茶前饭后的滋补汤,适宜的气温,湿润的空气,尤其养人。我是很安稳于寄住在这里的。当然,更安稳于这里快的生活节奏。曙光闪现的时候,路道上已积满了形形色色的路人,车辆也呼啸而过,还有更多的摩托夹杂在其中,整个场面很自然让人联想到他们是上班的一族。每日清晨还在梦寐里的时候,便被窗外路上传来的嘈杂声说惊醒,尽管我住在嘉福花园的十楼,尽管这里远离大街,也尽管我个人瞌睡向来很大,睡过去沉得叫都叫不醒。

     每天早上七点钟的时候,我就得赶紧起床梳洗一番后准备上班。出了门,也行色匆匆的加入上班一族。说到上班,这里年轻人大多都是骑着摩托呼啸着去上班的,由于这里是摩托的产地,所以盛骑摩托的风气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是个胆小鬼,所以不敢骑着摩托在街上飞驰一回,后怕周身一不小心插出一车来让人措手不及。当然,这里的交通秩序井井有条,夜晚经常看到在没有车辆行驶的街道上,斑马线绿灯下有很多驻足等待的人。

     中国人很爱吃,也很讲究吃,这是不言而知的。忙了一上午的时间,到了中午自然饥饿的厉害。岭南人尤爱吃外餐,这一点大多取决于其快的生活节奏。中午的时候,我是没有空回家的,在外边随便找个吃饭的档,然后随着一条不知名但也称得上繁华的街道逛逛,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打发无聊的时间。

     走进路边的依立紫砂煲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绝对称得上是古色古香的饭馆。红色的方桌与方凳整齐的摆设其间,暗红色龙头紫砂茶壶沏在案上发出淡淡清香,玲珑剔透的八角灯笼悬挂在头顶,隔墙而上的楼梯直延伸到二楼茶舍,这不是明清年代标准的茶楼楷模吗?

     随便找了个座落稳,便已经有人上来把茶倒好,汤也端了上来。说道汤水,就不能不提这里的人都有喝汤水的习气。岭南人钟爱汤水绝对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岭南人肚子饿了,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吃饭而是喝汤,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也是先喝汤,这里的人早已把喝汤当作一种例行公事来办。一日三餐必有汤水,没有汤水不能称作为餐。  

     所以这里的汤水生意自然就很繁盛,汤水种类繁多,但多以滋补养身为主。岭南的天气骤冷骤热,外地人出来乍到,若不喝汤水,则十有八九容易染上湿毒,就容易得病,更容易上火。而喝汤水就可以帮助身体阴阳调和,清热解毒了。所以这里就盛传广东人有两个胃,其中一个胃便是用来装汤水的。当然,这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了。

     等到汤水喝到一半的时候,紫砂煲终于露出庐山。一煲蒸熟的米饭,上面附着牛肉汁和鸡蛋饼,立刻让人有食欲大增的感觉,外加一碟清爽的紫菜和一碗米粥,吃起来显得格外舒服。再加上龙头紫砂茶壶里的铁观音,品重醴甘,绝对是消暑的最佳饮品。饭饱茶足后,心里不由到出一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叹。

     说了这么多吃的时候,不由显得有些偏离正题。但是,我还是想道出这么一个特向,岭南的饮食应该算得上是古典品味与现代营养的最好结合。正如盛行这一代的“蒸功夫”、“过桥米线”,还有“蒙小肥羊”,都是有如此相同的特性。因此,引得游客也纷纷掺入其中。这里的饮食,实惠而又美味,简便而又营养,这应该是现代人们理想的饮食追求吧。

     出了依立紫砂煲,趁时间还很早,我可以饶又兴致的在街上闲逛。穿梭在人群之中,顿时感觉少了上班时间的拘束。路上最多的还是年轻人,他们身着职业束装,立刻让人感觉到他们有多么敬业了。这里的很多地方,与一般的大城市无异,保持着一种积极的上进心和敢于争先的开创性,沟通无限的世界里,这里是时代的先锋。

     说这里是时代的先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尤其是如今飞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引领周边地区,甚至是引领全国的先行带头者。当然,这一切的成绩取得,一方面依托于实惠的政策,而另一方面,则更是倚重于这里辛勤的劳动人民。

     岭南民族实业多,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侨乡之地,从追溯到上一个世纪到今天,这里的民族企业不胜枚举。创办实业,实业救国,这一办企理想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直沿袭至今而经久不衰,时至今日,它已经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活力。这里一个个具有民族文化底蕴、传承中华民族思想的民族企业,在向世人展示他们自己的坚韧和顽强,也在向世界诉说这里民族的不凡与伟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慷慨解囊立志报国;在白手起家的背景下,他们创造着惊世骇俗敢与天争的业绩;在新时代追新立异的竞争中,他们始终坚持稳步发展秉持一心。我是敬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颗花草的,仿佛她们也被赋予这里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性格,骨子里直率而又开放,行动上雷厉风行而又注重实效,效仿新事物、接受新思想速度之快,旁人莫能与之相比肩。所以,在改革开放当年看来,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一切都有些不可思议,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这里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力增长点。

     当然,这里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源于这里辛勤的人民。岭南人民热情而又好客,善于经商,长于治理,古已有之,闻名一世的广东十三行便是很好的佐证。岭南人操一口广东白话,语速快而又简达,怎样表达明理就怎样说,与北方讲求有条不紊的普通话形成鲜明对比。广东白话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及生意经商活动中,与这里的风土人情、环境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但这也并不影响岭南人也精通于普通话。倒是能不能说一口地地道道的白话,则是区分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最典型特征。

     我是不善于广东白话的,但行走于路畔,耳边充斥着或多或少的白话时,自身也不得不受其感染。几次路过图书城,都不由自主走到语言专栏,专门去学习白话,沉浸于白话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倍感惊喜的同时,又不得不叹惜自己的语言能力太差而不能掌握这门世界上美妙的语言,这应算是遗憾。

     在这里见的最多的,还是岭南形形色色的人。从到车站下来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这里的人们都给人一种不同的心绪。

     逡巡于大街小巷,看着一个个身着职业装束的身影,立刻让人感觉到他们是如此的敬业了:身着职业制服,颈上挂着职位牌子,胸前贴着亮眼标志,他们一定是自己所在公司的专业精英吧。这一切已经早已使他们时时刻刻融入到自己的企业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息都与企业的命运相连,为企业而生存也是为自己而生存,这一理念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在这里不同的场景里,可以看到有相同的充满激情、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们。

     尤其是这里的女子。如果用“奇女子”来形容某一女子的独特与不凡,那么这里的女子也可以用“奇女子”来相称了。她们装束追求简明但不失庄重,行动靠近男性但同具柔美,思想保持团结但坚持独立,追求立志创新但恪守本性……这些也许是岭南的女子与我来自北方那里的女子所特有的区别吧,才使我这位异乡而又异性的人所吸引而沉静于思想的深渊。总之,这些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又蕴含中国古典女子涵养的岭南女子,绝对称得上是一处亮丽的风景。故而作一首《岭南曲》来描述她们,我觉得较为贴切:

     岭南女子多妩媚,惹人心儿碎。轻装素裹总相配,婀娜有滋味。奴家有小妹,晨起画浓眉。人人见而笑其魅,归于小姑罪。

     其实,岭南这里有很多事物都可以拿来说,就如同岭南的风景可谓跟岭南的女子一样绮丽妖娆。但对我这位只不过是羁旅之人来讲,谈什么都有些不深刻,只能浅尝辄止了。词不达意不如不说,言不及义不若不言。所以,支言片语了半天,不觉有些惭愧,并没有道清这独居岭南而不次于江南的风水宝地。只有等待一个有心人,或者是一代儒师来道清这里的风土人情,展于世人,以对得起岭南这风水宝地的美食、美景,还有这里的美人。

    于 五邑江门

    20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