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
生于辽宁省铁岭开原市莲花村石嘴沟,祖上来自山东,庄稼院长大的民间演艺奇才。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妇孺皆知、蜚声海外,连续多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他是个孤儿,读书的时候,很淘气,当时觉得没有父母最大的好处,是老师家访找不着人。当时他跟着二叔学艺,拉二胡、唱三弦,二叔是个盲人,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灵敏,每次都是二叔听旋律,赵本山看舞台表演。学会了三弦,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觉,这为他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肓人张志,一举成名。“摔”剧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2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三省。
1987年,在姜昆的推荐下“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始了他更加辉煌的艺术人生。2002年9月5日-10日以赵本山名字命名的“赵本山杯”小品大赛会同中国铁岭首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在铁岭举行,社会好评如潮。
赵本山的作品一次次的得到百姓的认可是他最高兴的事情,有人问他现在有什么不如意的?他说没有,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别出事”。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痛苦的童年,他现在没有任何痛苦和不满足,相反,他是个会给家庭带来痛苦的人,像他的妻子,他在外演出,就妻子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他只能给妻子物质生活的满足,其它的就很少
阿宝
原生态歌手阿宝, 来自山西农村。2006年春节晚会中,吴雁泽、戴玉强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歌手阿宝出现一起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想不到,最出彩的并不是那位所谓的“世界第四男高音”,也不是“老当益壮”的吴雁泽,而是那位艺名叫阿宝的民歌手。阿宝那穿破云天的高音,在富有穿透力的演唱中,糅入了抑扬顿挫的处理和贴近欣赏者感受的曲折。
让人们对一位名叫阿宝的歌手印象深刻。其实,阿宝并非是歌坛新人,在演唱这条路上,他已经走了20年。
阿宝在农村长大,用许多音乐人的话说,就是从小对民间音乐耳濡目染,所以,他对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民歌特别感兴趣,再加上乐感好、声音蹿高走低来去自由,所以,1986年就闯荡到了山西大同唱歌,而且,专唱西北民歌。当歌手时间长了,阿宝也挺受欢迎的,所以,总想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水平。可是,每次在赛场上,他总是被评委认为“唱法不正宗”、“发声方法不科学”,因此,早早被淘汰。不过,阿宝没有气馁,平时,他到西北一带搜集民歌,请教老艺人,然后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进行琢磨。每学一首歌,他喜欢把很多人唱的版本都研究一遍,然后再进行加工,“在不少原生态的民歌里,我会加入一些通俗的成分演唱,因为这样才能贴近大众,也容易被大家接受。”
阿宝用一种顽强的精神,想通过大型的比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终于,在2004年10月央视“星光大道”节目中,他以个性鲜明的独特歌声,获得周冠军和月冠军,还获得了西部民歌大赛的铜奖。虽然,这些奖项并不足以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但阿宝很知足,仍旧回到了黄土高原,依然默默地从事着对原生态民歌的搜集和演唱。
从来没有学过声乐的阿宝,在这次春晚中“一鸣惊人”,对他来说,虽然晚了一点,但正当壮年的他,仍然有很多机会来拓宽发展空间。他的第一张唱片,已于去年推出。他还收藏着大量来自于民间的第一手民歌资料,想通过自己的处理继续让更多的人来知道。他还有一个愿望:“我如果有了钱,就会到我采集民歌的晋陕蒙穷苦地区,资助当地的失学儿童。因为我在那里,太有感触了。”
小沈阳
小沈阳借助春晚火了,他一跃成为一线明星,出场费打着滚往上翻。《不差钱》的视频点击率直线上升,至今已超过千万。同时,小沈阳曾经的演出视频、年龄、星座、兴趣爱好和家庭等个人资料都被热心网友一一搜索出来。小沈阳的个人博客在短暂的十几天中突破了500万大关。
王宝强
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 ,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命运似乎很眷顾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
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在“傻根”、“阿炳”、“许三多”之后,王宝强的成名经历让很多向往演艺圈的年轻人羡慕不已。但王宝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上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呢?我8岁就开始准备当演员了。”
为了成名,14岁那年,王宝强决定北漂:“我发现少林寺是个习武修行的地方,能成名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揣着500元去了北京,下了火车便问北影厂怎么走。“到了那里一看,好多人啊!”那时,他个子小,只能在边上看剧组拍戏。为吸引剧组注意,他常常不蹲在马路边,而是选择坐在树上。
王宝强在北京住在农村的大院,每月120元的屋子住10多个人。做一天群众演员15-20元,不过给7元他也肯做:“几乎存不下钱,有时候为了见导演,我会步行10公里。”
但是,王宝强始终没有放弃成名的念头,他一直坚信自己能成为明星。终于,他能够正式露脸了,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大腕》。他演了一个只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
从跑龙套到男一号,王宝强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在北京闯荡初期,为了填饱肚子,他靠着腿脚功夫混进了剧组,干些特技替身、群众演员的零活。
大火了的小沈阳,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的一个小村子里,沈家在村子里已经住了将近100年,从小沈阳爷爷那辈儿起就是唱二人转的,小沈阳的父母也是当地有名的“一副架”。虽然从小听着父母唱二人转,但小沈阳一开始却没有想在这条路上发展。
宋祖英
宋祖英出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一个农村苗民家里。古丈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至今县城人口还只有一万余人。古丈最大的特点是山多,大山、小山,一座连一座,走进古丈就是走进了山的世界。古丈有公路,但汽车是绕着山盘旋。
古丈也有铁路,但火车是在山洞里穿来穿去。那些依山而建的山寨,从山脚望上去就像是长在茂密的树梢之巅或是悬挂在陡峭的石壁之上的水墨画。老寨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苗寨里常年歌声飘荡,宋祖英从会说话开始,就跟着母亲哼起了苗歌功颂德。
1981年,在简易的岩头寨乡中学读初三的宋祖英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机。这一年的6月,从古丈县城里来了两位老师,他们是县歌剧团来招考学员的田老师和罗老师。宋祖英和其他20多个同学被校长确定为参加面试的同学。面试的第一关是目测,田老师挑选学员十分严格,看过来看过去,20多个男女生竟然没有一个满意的,为了不虚此行,决定一个个从头至脚再看一遍。当一群男女挤挤挨挨又来到他面前时,突然一个漂亮的背影让田老师眼睛一亮,田老师让她转过身来,一张含羞的笑脸很是可爱,再仔细观察,一双略为上挑的丹凤眼明亮如水,一副稍为单瘦的身材袅袅娜娜,他开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宋祖英。”小姑娘一脸羞红地答道。
宋祖英面试的第二关是唱歌。宋祖英给自己鼓了鼓劲,抿了抿嘴皮儿,然后张口唱起了《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她声音甜脆,音色很美;美中不足的是她脸上没对,表情木然。宋祖英被招进了县歌剧团。她出演的第一出戏是现代题材有爱情轻喜剧《啼笑因缘》,她在剧中演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这出戏吸引观众的是它的喜剧效应,宋祖英扮演的角色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不久,县歌剧团被改为戏曲剧团,年轻的歌舞演员都得重新练唱念做打等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在戏曲讲习班上,宋祖英被分配学习刀马旦,这对她来说,难度真是太大了。刀枪剑戟,上马下马,宋祖英不论怎么都做得别扭,与那些从外县来的练过多年功的演员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尽管她练得很刻苦,但进步却很慢,为此她被教学严格的老师一遍遍地喝令:重来,重打!她常常练得眼泪汪汪。
好不容易熬到讲习班结束。在“毕业”的联欢晚会上,每个人都被要求表演一个戏曲节目,这对其他人来说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的事,但对宋祖英来说,却实在不敢拿出手,她担心她的那点刀马旦功夫会让同学们耻笑。她脸上飞起了羞涩的红晕,始终不敢上台。尴之中,有人提议:“那就唱个歌吧!”学员们都知道宋祖英的歌唱得好,于是掌声一片,一曲像山间清泉一样清脆的“泉水丁冬”便响彻了晚会的上空。一曲唱完,宋祖英赢得了晚会上最热烈的掌声。她非同凡响的歌唱才华让前来参加结业典礼的自治州领导和专家们也惊喜莫名。这之后,她参加了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在湘西代表队里担任领唱。
1985年9月,宋祖英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声乐系,师从于有深厚音乐修养的周本庆教授,在严师的指导下,宋祖英的音乐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声乐系毕业后,宋祖英又师从于我国声乐教育有一代宗师、中央音乐学院的金铁林教授,演唱技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991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宋祖英以一曲《小北篓》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众口称赞。以后,她被调进海政歌舞团,并被评为一级演员,享受正师级干部待遇。宋祖英并没有停止在艺术上的追求。2001年7月,她以丰硕的学习成果获得音乐硕士学位。
宋祖英出生在外婆家,外婆家那个寨子只有4户人家,宋祖英和妈妈、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还有六七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在外婆家无忧无虑地生活到10岁的时候,宋祖英回到了老寨村父亲的家。 1964年,国家精简干部队伍,宋祖英的父亲便主动申请辞职回乡务农,回乡之后立即被推举担任大队会计兼团支部书记。宋祖英的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农闲之时总想找点事干。
宋祖英的父亲还会拉二胡,吹笛子,而且二胡和笛子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父亲拉的悠扬的二胡和吹奏的清亮的笛声,是童年宋祖英最早的音乐熏陶。可惜的是,聪明往往遭天妒。宋祖英的父亲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他每天都是不停地咳,要宋祖英12岁那年,因为无钱医治,他早早地走了。父亲去世的那天,宋祖英一直守在他的身边,她看到已经病得骨瘦如柴在床上咳个不停的父亲,心里比刀绞还难受。突然,父亲的一口痰卡在喉咙里咳不出来,脸憋得成了紫茄色,宋祖英吓得大哭起来,母亲赶忙去叫医生,但等医生赶到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泪水连涟地安葬了父亲之后,宋祖英似乎一下子成熟了很多。每天清晨,她很早就起床了,帮助母亲烧水做饭,给妹妹和弟弟穿衣服洗脸。放学回来之后她依然是忙忙碌碌。水缸里水没了,她拿起扁担去挑,尽管她每天只能挑半担,但她也一定要把水缸挑满。苗家人烧火做饭都是用柴,因此每天星期天,她必定要上山砍柴并把柴背回家里,她的小手常常被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但她很坚强,从未哭过。父亲去世后,家里实在太穷,所有的亲戚因此都劝宋祖英的母亲,算了,宋祖英不要再上学了,女孩子读了几年书能写名字会算数就可以了,再多读几年书,长大了还不是一样嫁出去。在当地,养女孩子被认为是没多大用处的,但宋祖英的母亲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她对那些劝她的亲戚说:“我没有上过学,不能让她走我的老路,我宁肯自己累一点,也不能不让她读书。”
就这样,父亲去世后,宋祖英在母亲的支持下,读完了小学又上了初中。上初中后,因为路途太远,宋祖英按学校要求读了寄宿。但家里穷,她没有垫被,在一张小小的单人床上,她的一床被子只能铺半边,盖半边。每天的下饭菜总是一成不变的酸菜拌辣椒,一瓶酸菜辣椒她得吃一个星期,待星期天回家之后再装来一瓶。学校给寄宿生提供的条件也非常有限,春夏秋冬总是喝生水,洗脸洗脚也是用冷水。学校生活尽管艰苦,但懂事的宋祖英在星期天回家后总是告诉母亲她在学校里生活得很快乐。
在宋祖英的记忆里,童年时除了父亲的病让全家人揪心之外,还有弟弟的病。弟弟出生不久,就得了百日咳。村寨里的医疗水平实在有限,医生只知道不停地注射链霉素,最后弟弟因药物中毒而失去了听力,成了聋子,起先还能说话,后来慢慢地连说话的能力也更丧失了。看着可怜的弟弟成了又聋又哑的人,宋祖英和母亲常常抱着弟弟痛哭不已,她们常常对着苍天喊:“老天爷对我们一家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啊!”
宋祖英成名之后,尽管回一次家十分不容易:先要坐飞机到长沙,然后坐火车到吉首,再从吉首汽车到古丈县城,然后又是乘汽车,下了汽车后还要翻好几座大山,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老寨村的家,但只要有时间,她总要买上母亲和弟妹们喜欢的东西回家看望他们。宋祖英深切地了解在父亲死后,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带大,非常不容易,她希望母亲有个幸福的晚年,因此,她后来劝母亲又找了一个对象。为了回家看母亲更方便一些,也为了让母亲到城里见见世面,宋祖英后来在古丈县城买了一块地,建了一栋房子,让母亲、继父和妹妹住在那里。宋祖英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弟弟,为了让聋哑了的弟弟多感受一些欢乐,她既做姐姐又做母亲,一直把弟弟带在身边。她在长沙时,把弟弟带到长沙;到北京后,又把弟弟带到北京,而且把弟弟送到聋哑学校上了学。宋祖英觉得命运对弟弟太不公平了,但弟弟很清楚姐姐对他好,电视里一出现宋祖英演唱的场面,他便会兴奋地拿起画笔画下来,待姐姐回来时,再兴高采烈地拿给姐姐看。在北京有了一套四室两厅的房子之后,宋祖英又把母亲、妹妹和继父接到了北京。现在母亲和妹妹也和宋祖英一起住在北京。
郭晓冬
山东沂蒙山的老山区里,像每个田间地头疯跑的孩子一样,郭晓冬没拘没束地长大,直到他上到高中一年级,面对33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开销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面临第一次举重若轻的选择,他主动辍了学。对无语的父母,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反正也考不上大学,不上了。”生长在并不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往往过早地承担起强加给自己的、与年纪不相称的责任感,他没觉得委屈。
他跟着村里的人去潍坊城里打工,挖下水道、清理淤泥和垃圾。干了一个月的活儿后没拿到一分钱,紧接着又被拉到崂山参加“引黄济青”工程。白天是挑战身体的极限,12个小时连轴干,挖一个直径二三十米、深百米的井。晚上住在帆布大棚里,热得透不过气,旁边就是垃圾桶。超负荷的体力活儿,天天吃的是茄子和冬瓜,见不到肉。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给自己打气,只知道什么是生存和度日,周而复始,没有太多的梦想幻想,就这么生活。” 他没事的时候随身带着竹笛吹,那是他从小跟着乡村艺人学来的技艺;他写日记,记载青涩的成长感受和莫名的惆怅伤感。尽管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然而那时候的迷惘和茫然,却隐隐地说明对未来有了些想法和寄托。
实在干不下去打算回家的时候,他身上只剩下5块钱,向老乡又借了5块钱,好歹凑足了回家的路费。回到家乡,郭晓冬参加村里的宣传队。他和哥哥都喜欢文艺,那是缘自小时候的经历—村村演流动样板戏、放电影的时候,小哥儿俩就在台下跑到后台掀开帘子往里看,被大人赶来赶去。他跟着乡村艺人学二胡、笛子,后来成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带着村里的文艺青年吹拉弹唱,一路唱到乡里、县里。那时他几乎是个全才,唱歌、跳舞、主持,并渐渐小有名气。再后来,他竟然因为这些特长被招工到县印刷厂当上了工人,这不啻是天大的喜讯。
“乡下的孩子有他独特的道路,也许从小没有弹钢琴学乐理,可那个天然的环境和氛围给了我深厚的底蕴,那种土壤太深厚了,很多东西潜移默化地渗入我骨髓里,很有力量,浑然天成,让我慢慢寻找自己的方向。”他说。
杨丽萍
杨丽萍,云南洱源白族人,生于1958年11月10日。出生在洱源县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山村。杨丽萍的童年,物质生活相对是清苦的。家里没有电灯,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取暖用柴火。因为是边远山区,她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在村子里,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没有电,电影得用脚踏自行车带动发电才能放出画面来,而且声音很不准。大概在她七八岁时,第一次看了电影《白毛女》,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那基本上是她生平第一次认识外来的事物。
杨丽萍的妈妈叫杨仙果。可能有人会认为名字很奇怪,在白族里,很多人都有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家人希望孩子长寿的叫寿桃,家长希望生个男孩却得了个女娃的索性就给她起名叫差枝。杨丽萍的名字还算正常。
她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跟母亲过。在杨丽萍的童年记忆里,大都与贫穷与歧视有关,但她有一份大多数人少有的快乐态度,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然而她凭借着惊人的舞蹈天赋,在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0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青年舞蹈家。1987年被聘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1988年被《北京日报》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人物之一。1989年电视片《杨丽萍的舞蹈艺术》面世。多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多才多艺的她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太阳鸟》,并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
满文军
他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在他的印象里 ,最早看到的汽车是大客车,一种可以把人们拉到城里见一见繁华的交通工具。就是靠这种交通工具,让他头一次接触到了什么是流行音乐,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十几岁的年龄,家里很穷,邻居家里传来的校园歌曲是让他安静的“鸦片”。所搭乘的车是让他在城里看到的音乐表演是他梦中期轶的未来事业。他就是从平谷农村走出的著名青年歌手满文军。
1996年,一曲《懂你》唱动了很多人的心,也让人们记住了满文军。出来唱歌之前,满文军曾被招到粮食局工作,方圆几里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满文军歌唱得不错,没事就去参加一些小演出。可是不知道那时候的满文军,每天扛着差不多两百斤重的麻袋,往返于粮垛和车间之间加工饲料,每天大概一个班下来就要几万公斤。
很多艺人成为明星后总会隐去自己出身的普通和平凡,总会将自己的出身进行改编,比如以出身名门望族或归国华侨之类的身份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但满文军从出道到成名,从不隐瞒自己是个农村的孩子,也创作出了很多感人的作品。
马天宇
马天宇来自山东德州农村,家里异常贫困,爸爸打他记事起就在外地漂泊,5岁醒来时,发现妈妈死在床上。母亲去世的那一天,马天宇刻骨铭心,“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去世)前一天,我去帮我妈妈买了药,还喂她服下。第二天,我醒来时,却发现妈妈已死在我身边了。”
之后,他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过日子,“小学时,因为太穷,我在学校打了一针2元5角的疫苗,被奶奶打了个半死,她觉得我在浪费钱。”后来,他又因3元的学费,不得不辍学,“那时,爷爷奶奶实在拿不出钱了。”经过曲折的求学路,马天宇终于上完了中专,成了北漂一族。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拉面、打烧饼、蒸馒头。他说那时的梦想就是达到爷爷的要求,“赚4万元钱,盖四间房子,娶一个媳妇。”
2006年参加“加油好男儿”进入大家的视线,有人说他唱歌、演戏都一般,但2006年到2008年,他成了全国网络人气冠军、他的唱片成了年度唱片销售冠军、十大时尚偶像、他的博客不到半年时间点击过千万,他成了名符其实的人气王。
出道至今,有不少人认为他拿身世博同情,但马天宇却十分淡然,他说这些都是他的经历,“没什么好避讳的”。
直到2004年左右被某杂志聘为服装助理后,才第一次知道自己长得帅。“当时所有人都说这个男孩长得不错,可以做模特、演员,说得多了自己自然也想了”,他笑称就这样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为训练胆量,几个朋友帮他报名参加了“加油!好男儿”,就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记得我拖着箱子去武汉时,在火车上正好看到夕阳,感觉特别美。我就想我要是火了,是不是以后就没机会坐火车了!”马天宇笑称虽然当时还不能接受选秀比赛PK环节的残酷,但心里对参赛还是很期待,“记得我在做服装助理时,帮李宇春搭配过服装,我还在想我会不会像她那么火!”
2006年马天宇参加了"加油好男儿",虽然最终没进入前5名,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那场比赛的人气王。后来,步入演艺圈两年的他推出了MV《青衣》,在MV中,马天宇一人分饰两角,在风华绝代的青衣和质朴古拙的老生的角色转换中,品味着人生百态、世事无常。
蒲巴甲
蒲巴甲来自村里的帅哥儿--2006莱卡加油好男儿的全国总冠军、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中的雪域王子。小时候的蒲巴甲家庭条件很穷困,他看到父亲穿着藏族衣服背着枪进山打猎,觉得父亲很帅,于是便有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当一个猎人。在“好男儿”的舞台上,蒲巴甲被众多评委评价为“热情勇敢,具有时下缺乏的山一样的精神”,他纯净的眼神更让“雪域王子”的声名远扬。
魏敏芝 魏敏芝是迄今为止“谋女郎”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本来只是张家口赤城县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孩,由于13岁时出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一位山村代课教师,而开始受到媒体关注。 说起魏敏芝,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个看上去平凡无奇的农村女孩为什么能得到张艺谋的青睐,曾经是张艺谋副导演的郦红透露了其中缘由:“什么样的导演选什么样的演员,在合作过的众多女演员中,就数魏敏芝与张艺谋最像--倔强固执,脾气很拧,魏敏芝入围《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自己定的。” 一心追逐导演梦的魏敏芝填报了西安外国语学院编导系编导专业为第一志愿,而且以她的高考成绩顺利进入学院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魏敏芝日前正在河北日报社社会新闻部做实习记者,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张艺谋会将她招至麾下,亲自帮助这位年龄比自己女儿还小的事业伙伴一圆她做导演的美丽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