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景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充满唯物辩证法。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辩证法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对成绩差的孩子,陶行知则认为“人的禀赋各不相同,生成的智慧至为不齐。有的是最聪明的,有的是最愚笨的。但从最愚笨的人到最聪明的人,种种差别都是渐渐的推上去的。假使我们把一千个人按着聪明的大小排列成行,我们就晓得最聪明的是少数,最愚笨的也是少数,而各人和靠近的人比起来都差不了几多。我们只觉得各个不同,并找不出聪明人和愚笨人中间有什么鸿沟”(5)陶行知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禀赋、智慧有差异是客观存在,但他们之间的差异,从整体看来是很小很小的,聪明人和愚笨人没有明显的界限。况且孩子是活的,活孩子是变的,孩子成绩好坏、分数高低只是暂时的现象,教育者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切不可以为成绩差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而应“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导和引导,使他们一天进步似一天”。(6)唯以分数划线,人为地把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孩子区分开来,划分成不同级别的学校和班级,这种做法有悖教育公平,与陶行知教育思想格格不入。
对犯错误的孩子,陶行知认为“儿童不但有错误,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由于儿童年龄上的限制,缺乏经验,因而本身便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这是一;环境不良,养成了许多错误的习惯,从这些错误出发,必然再造错误,这是二。”( 7 )陶行知指出儿童犯错是难免的,也是不足为怪的。教育者要敢于为犯错的孩子护“短”,不能用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可以在他们头上乱扣坏孩子的帽子。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是流传至今的一则教育经典,它不仅反映了陶先生超人的教育艺术,更反映了他一分为二看待犯错误学生的方法和立场。同时,陶行知认为,教师在努力发现犯错误孩子身上闪光点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教育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而外,正是要根据事实,肯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8)但对犯错误孩子的教育批评应该讲究方法和效果。现在,有些教师动辄就把犯错误的学生叫进办公室,使犯错误的学生成了众矢之的;有的或向家长告状,或请家长到校一同受教育。这些简单的作法,只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激化矛盾,加深师生对立。有经验的教师,在孩子犯错后,就会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与孩子个别交谈。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出人意料的效果。有人说得好,我们首先要看到学生是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要看到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还是不成熟的人,当教师的一定要宽容他、保护他;要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我们的教育现在给什么影响,学生将来就会以什么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才能淡化教育上的功利主义,为孩子的发展着想,教育才会有所成功。这种认识和态度,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犯错误学生的立足点。
陶行知还认为,孩子的好与坏,与他们的经济、身体状况更无直接联系。他说:“更不应当以为富贵人家的孩子是好孩子,贫苦人家的孩子是坏孩子;尤其不可迁就富贵人家的意见排斥贫苦人家的儿女”。(9)对残疾的孩子,陶行知始终一视同仁,从不嫌弃。在选拨育才新生时,陶行知的人才标准是:“只问他有无才干,倘使有才干,虽然秃子、麻子、缺咀都要。”(10)癞痢头陈贻鑫是当年武汉保育院的一名难童,他善唱歌,能指挥,很有音乐天赋。陶行知对此十分赏识,便把他选入了育才音乐组。来校时,陈贻鑫满头是疮,还流着浓血。陶行知便请好友冯玉祥出面联系医院为其治病。国内没有药,就托人到美国去买。最后,终于治好了陈贻鑫的癞疾。这个蒙受过病痛折磨的孩子,在陶先生精心的培养和爱护下,迅速成长。15岁留校,担任了育才学校音乐组指挥。解放后成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国内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
陶行知辩证的学生观,源于他“爱满天下”、“爱生如子”的宽广胸怀,源于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育智慧,源于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高度责任感。陶行知辩证的学生观,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有着十分深刻的启迪意义。
谈行知教育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