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大学,在当年的同学中算是幸运的了。记得开学时,学校还专门搞一个欢迎式,会上讲话,不少领导都提到:你们这些时代的骄子………当时虽觉得这些话有些夸张,因为总觉得自己没有考进清华北大,算不得什么人才。可不管怎么说,总归是一个大学生。到了社会,突然发现,这时代骄子几个字,真是大人哄小孩子的糖。吃上很甜,但不顶饥饿。在现实中的茫然不知所措,与很久不能适应,就让别人笑话了。
要在本书生眼里看来,有很多事是在学校时,肯定是不对的。可是放在社会上,就是两说了。时间长了,自己疲惫,可怎么也转不过弯来。赚钱不多,四处树敌,四处撞墙,真真感受了一回“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单位的老人就说:“大学生一般适应社会要三到五年,这还是保守数字。”当然指开始是“看不惯”,后来是“不配合”,再后来是“消极”。这时,就有人笑问:“你们在大学都学了些什么?怎么还不如人家没上过学的。”
只有苦笑。要说学了什么,只能说决没有学现实中的处理问题方法。生活不仅仅是与教育存在“理论与实际”的问题,压根儿它在很多方面就是相反。这时,回过头来,有点纳闷学校为什么要那么教育我们,有点像对待幼儿园的小朋友。等我们自己从现实中摸索出一条道路来,我们也老了。
教育呀,你怎么不与现实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