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口中“小人”新解


孔子口中“小人”新解

丁启阵

 

不久前,忽有所悟:既然《论语》基本上就是孔子跟他学生的谈话记录,那么,孔子口中的“君子”就不应该是一般人理解的“道德高尚之人”的意思,而是“好学生”、“好孩子”、“有出息的人”的意思。自然,与之相对的“小人”,也不应该是“道德低下之人”,而是“坏学生”、“坏孩子”、“没出息的人”的意思。

惟其如是理解,方能文义贯通。否则,就会很别扭,甚至扞格不通。《子路篇》有“樊迟学稼”一节文字,如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里的“小人哉,樊须也”,我所见过的《论语》译本都是翻译成“樊须真是小人”的。这样翻译实在是别扭,仿佛孔子是一个性情乖张、语言古怪的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兴趣不对头,问一下庄稼、花木种植的事儿,他就斥骂其为道德品质低下之人,简直匪夷所思,天下没这样做教师的道理!倘若我们把它翻译成“樊须不是一个好学生”或者“樊须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孔子在樊迟走后,语重心长教导别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辅佐君主讲礼仪诚信,就不用为衣食问题发愁了。

下边把《论语》中所有的“小人”都翻译成“坏学生”、“坏孩子”或者“没出息的人”,大家看看句子文理是否通顺,情理是否款洽:

 

  好学生讲忠信但不结帮,坏学生喜欢结帮却不讲忠信。——《为政》

  有出息的人看重德行,没出息的人看重田宅;有出息的人看重刑罚,没出息的人看重恩惠。——《里仁》

  有出息的人明白道义的价值,没出息的人只懂得要实惠好处。——《里仁》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有出息的儒生,不要做没出息的儒生!”——《雍也》

  好学生快乐满满,坏学生忧虑多多。——《述而》

  有出息的人成就他人的好事,不会促成他人的坏事,没有出息的人与之相反。——《颜渊》

  好学生的品德像风,坏学生的品德像草,草遇到风必定倒下。——《颜渊》

  好学生和谐但不结帮,坏学生结帮但不和谐。——《子路》

  好学生容易教育但难以让他开心……坏学生难以教育但容易使他高兴。——《子路》

  好学生安详而不蛮横,坏学生蛮横而不安详。——《子路》

  有出息而不仁爱的人是有的,没有出息却仁爱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宪问》

  好学生天天向上,坏学生天天向下。——《宪问》

  好学生能面对困难而举止有度,坏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胡来了。——《卫灵公》

  好学生检讨自己,坏学生归咎别人。——《卫灵公》

  有出息的人不能了解小事却能担当重任,没出息的人担当不了大事却能了解小事。——《卫灵公》

  有出息的人有三项敬畏……没出息的人不懂得敬畏天命,不懂得尊重有德行的人,亵渎圣人的话。——《季氏》

  有出息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护别人,没出息的人学习了道就容易听别人吩咐。——《阳货》

  色厉内荏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人,就像钻墙洞偷东西的小蟊贼。——《阳货》

  好孩子勇敢而没有道义会闹出点乱子,坏孩子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沦为盗贼。——《阳货》

  坏学生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子张》

 

说得过去吧?至少比一律照搬“小人”二字要清楚明白,语气也更亲切一些。

 

还有那句著名的句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向来聚讼纷纭,怪论迭出,莫衷一是。根据我的新观点,这句话就可以迎刃而解,涣然冰释,达成一致了:

 

      这世界上就数女人跟坏学生最难缠了,你对他们亲近一点,他们就会不尊重你;你对他们疏远一点,他们就会怨声载道。真是一个头两个大呀!

 

孔子在家为人丈夫,在学校为人教师,两种角色的苦衷,他都深有体会,于是发出了这震铄千古的肺腑之言。

   

《论语》虽然基本上是孔子大学的《学生守则》,但它早已被人们奉为经典,阅读理解自然可以举一反三,不必拘泥于本文意思。就是说,一般人阅读《论语》时,完全可以把“小人”解读为:顶头上司、情敌、说话不算数的人、酒桌上不爽快的人、看帖从来不回复的人、博客中匿名谩骂的人等等。

 

                                                    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