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动的总理,脆弱的医疗保障


  令人感动的总理,脆弱的医疗保障

  文/张增国

  据来自京华时报2月18日的消息,前天下午2点多,因无钱医治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河北人李贵树夫妇决定放弃治疗。在天津火车站,他们偶遇结束在天津调研准备返京的温家宝总理。温总理得知情况后,当即指示将这名2岁男童小瑞送京治疗。昨天上午,小瑞正式入住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房第一病区接受治疗。
 

 


  笔者打开网易评论,有网友写道: “对总理是感动;对患儿是幸运;对社会是无奈。” “好总理啊!但是我们现阶段主要的任务还是建立普通百姓大病医保,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诸如艾滋病、癌症、白血病等免费治疗,那样人民才能走向共同富裕,毕竟看病是制约人民富裕的最关键的障碍。我们感谢总理做的一件小事,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期待政府所作的大事,毕竟救助一两个人在全国来说是沧海一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老百姓甚至将“医疗、教育、养老”三大支出喻为“新三座大山”。而这些感受得到了相关部门研究成果的证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作课题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

  根据中国经营报2006年9月25日,世卫组织贝卫汉表示,“看病前,先要摸摸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中国的医改应该把全民覆盖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其他的国家能做到,中国也应该能做到。生病时得到必要的治疗,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时,他指出“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与干预是造成卫生资源效率低下的原因,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自费只占总支出得不到23%。”

  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2007年3月12日,巴德年委员、钟南山、李连达等9位著名医卫界院士委员作联合发言,直指医疗体制弊端,呼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制度,及早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这9位医卫界院士委员“把脉”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淡忘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忽略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发达国家用于医药卫生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就连巴西也为7.9%,印度为6.1%,赞比亚为5.8%,而中国只为2.7%。而且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整个医药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逐年减少。

  为什么老百姓感觉看病贵?巴院士说,1985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38.58%,1995年为17.97%,2000年以后只剩下15%左右。相反,让老百姓掏腰包、支付医药费的比例却逐年增加,1985年为28.46%,1995年为46.40%,2000年以后竟接近60%。老百姓有病看病,是一种不情愿消费,但又不得不消费的极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多少不是由患者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病情决定、由医院决定。“如果像大多数国家那样,病人的医疗费大部分由医疗保障体系承担,病人只是去看病、拿药或者动手术,他们就不会感到贵了。”

  有什么,别有病。殷切期望我们的社会真正做到,人人都能病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