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


求学之路

 

1997年对全球来说是重要之年,因为这一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对中国来说是重要之年,因为这一年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7年对我来说是重要之年,因为这一年我将从中学生变成大学生。

早在10多年前,先知先觉们就在语言,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医药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当时真有点纳闷,多年后的事怎么就能说得这么确凿无疑。直到后来看到比尔盖茨先生的一句戏言——“21世纪的首富将出现在生物医药行业”,才明白权威的话确实会影响一大批人。

在当时,至少我还不知道比尔盖茨为何许人也,还不知道生物医药是否真会如报上和书上所说的那么风光无限,对于生物的了解仅仅来自于一个渊博的干瘪老头教授的高中生物学,对医药的了解仅仅限于化学书上的一些复杂分子结构,据说能用来治病。

懵懵懂懂之中,看到生物系是所有名牌大学中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应运了电影《大腕》中的一句名言:不买好的,只买贵的。高考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不挑好的,就跳分数高的。在这种逻辑下,生物技术这一生命学院中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成了我的首选。

挑完专业再看学校,由于父母是农民,只知道脸朝黄土背朝天,在他们眼里,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都没什么区别,偶然的一天,他们在看电视新闻时听到江泽民总书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既让国家最高领导人毕业于该校,那肯定是最优秀的大学了。在父母的建议下,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听着艾敬的《我的1997》和刘德华的《中国人》,啃着一本本厚厚的语数外试题集,为了梦想从春天奋斗到夏天。直到回归直播结束后的六天,我踏进了离家很远的高考试场。

皇天不负有心人,执着而盲目的我实现了梦想,顺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和理想的专业。

一问周边的同学,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冲着生物技术专业出国比较容易来的。出国?我刚刚走出农村,城市还没有熟悉,国外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进摆满仪器满室味道的实验室,发现虽然有些实验很有趣,但是一天到晚就是等待,而且接触不到几个人。研究?难道喜欢交际性格的我就这样在实验室中度过一生。

一打听高年级的师兄们出路,好像都不甚理想,生物专业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选择面很窄。就业?难道没有毕业就面临失业,我的未来在哪里。

原来,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最“好”,专业和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同样取决于供求关系,只要有足够多盲目的高分考生,分数线就会水涨船高,造成满是泡沫、虚假繁荣的假象。

俗语云:既来之,则安之。

虽然现实是残酷的,但是路都是人走出来的。纵然前面有许多的困难,我都应该能逐一去应付。

既然选择了生物技术,那就把生物医药行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主线。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生物医药行业肯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生物医药行业的前景肯定红红火火。

既然优秀的同学们都一个个出国深造,那我何不在国内悠然自得的发展,竞争不会很激烈。

既然不喜欢苦闷的实验室生活,那可以选择生物医药公司的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

主意已定,那就需要行动。

为了能进入生物医药企业,专业知识必须扎实掌握。生化、微生物、发酵、基因学、细胞学等一门都不能少,不但要学得扎实,而且要学得优秀。所以每年年我的成绩都排在班级前5名。

为了能成为管理者,必须要有管理知识。很幸运,学校在大二时推出第二学士学位的选拔,有计算机、营销、管理、会计、应用数学等专业供生物技术专业的优秀学生选择。思前想后,感觉作为管理者,首先得会看公司的财务报表,能算清楚公司的账。会计是经管类里面比较基础的学科,就像生物技术专业一样,不是在离开学校以后能够轻易学好的。而管理和营销更多的是理念和技能方面的,实践性很强,在工作后同样能学好,而且会比学校里面学得更好。于是就选择了会计学。

后三年的学习是辛苦的,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学习任务不轻,要和这么多高考分数那么高的各地状元们去竞争。加上会计学第二学位的学习,需要利用每周的两个晚上和一个双休日,除了学习财务相关知识,同样有营销、管理、投资等课程。有很多同学中途放弃了,毕竟谁都不知道学了这些会有什么用处。

光阴荏苒,四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在跨入21世纪的第一个7月份,我如愿以偿的获得了生物技术和会计学双学士学位。这使得我能以硕士生的待遇进入我的第一个就职公司。

在毕业的那天,我已经不再是一无所知的农村孩子。我在那时种下了3年工作后回到这个很有特色的母校来获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梦想。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学习生涯为了今后的工作奠定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使得我能成为生物医药企业领导们眼中的业内人士是因为我的生物技术背景,能为医药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担当管理岗位是因为的会计学经管背景。

专业人才固然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宝,复合型人才更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

生物医药工商企业需要研发型人才,需要财务型人才,需要工程型人才,但要将这些人才融合好,要将这些人才带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就需要具有全局眼光,具有多方面综合型知识的符合人才。

 

 

医药经济报陈春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