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号为“ET”的仁兄任职某国企人力资源部,工作清闲,收入不菲,喜好跟人辩论。这天,ET振振有词,说中国不能老是作为全世界的工厂,赚得不多,付出不少,劳动密集型的现状一定要改变。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工人薪酬,工人的薪酬提高了,他们会更努力工作,有助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我在一边寻思,ET一定知道效率工资这个词语。
所谓效率工资,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的水平。因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雇主不能完全知道雇员工作的努力状况,对工人的监督也需要成本。如果职员得到的只是出清工资,意味着他离职之后,可以很短时间就能找到一份同等待遇的工作。如果雇主支付的工资较高,辞职了不容易短时期内找到类似的工作,雇员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保住饭碗。也因此,雇主可以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等于降低了成本。
广为他们引用的一个案例,是上个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的故事。在大多数公司给工人两三美元日薪之时,福特公司给出5美元,吸引了大量求职者,而原有职员对公司的忠诚度上升了,辞职率和解雇率大幅下降,生产率也得到提高。也就是说,福特通过支付给工人更多的薪水,赚了更多的钱。亨利.福特说:“我们想支付这些工资,以便公司有一个持久的基础。我们为未来而建设,低工资的企业总是无保障的。为每天8小时支付5美元是我们所做出的最好的减少成本的事之一。”
现在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google对员工提供了很不错的工资待遇,网络上就流传着一些细节,为不少人津津乐道。他们的感触是和ET一样的:Google通过提供好的待遇,刺激了员工,等于提高了他们的不努力工作或者离职的成本。因此,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Google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公司。
事实上,曾经有好几位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从事过效率工资的研究,如2001年获奖的阿卡诺夫和斯蒂格利茨教授。而效率工资之发端,根据张五常教授的阐述,来自他三十多年前一篇关于电影院票价研究的文章。
张五常教授当年实地考察香港电影院的售票情况,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优质座位的票价偏低。意思是说,本来价格可以卖高一点,取得更大的门票收入的。这个结论是可以被事实所检验的,因为优质座位的票先卖完了。跟着问题来了:为什么影院不提高优质座位的价格,取得更高收入?张五常得出结论,是他所观察的那些影院,不同等级的座位之间流动方便,监管困难。观众很可能会购买票价较低的座位,而入场后转去优质座位看电影。故此,商家通过压低一点好座位的价格,先把这类座位的票卖出去,让买这类座位的人去监管,是节省了监管费用的。但是,如果不同等级的座位是物理隔开的,导致监管费用会大幅下降,商家就不会降低价格销售优质座位门票了。
电影院票价案例是来自于真实世界的,而吸引ET、并为许多经济学家日夕研究用以解释失业的效率工资,现实之中其实是无从观察得到的,因为出清工资是多少无从得知。一些公司提供行业内较好的待遇,他们是希望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ET所认为的通过提升工资来提高效率甚至进行产业升级,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效率工资基础上,是经不起逻辑的推理和现实世界的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