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品味决定区域文化风光


  创造重庆最美的文化风光

  重庆有成就书画家非常多,重庆是一个多画种、开放、多元的美术人才队伍。出于对重庆文化的关注,我没有找到重庆美术史料,幸遇一位画家,他叫杨必位,向他求教重庆书画家有哪些流派,有什么特点,杨必位如数家珍,侃侃而谈,笔者受益非浅。

杨必位近影 摄于在太行山壶关红豆峡

 杨必位随中国美协赴藏代表团,在捐助希望小学大会上与小学生留影。

 杨必位在壶口瀑布

 杨必位在云南迪庆

  美术是一个文化载体,带有区域性的文化状态,画家的心理状态、画家的素质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区域文化的特点。一个城市文化发展要靠长期文化、精神的积累,画家通过开放性、社会性、审美性的作品存在,展示乘胜前进文明的另一番风光。

  民间一度流行“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的清代乾隆年间的重庆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龚晴皋,以诗、书、画名于世;“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的重庆市粱平著名僧人竹禅(1825~1901)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派;有诗、书、画有“三绝”的称誉担当和尚在西南很有影响力,禅画和尚担当对重庆绘画至今仍有影响痕迹。

  “画中无禅,唯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也非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禅入画,水墨山水,皆具禅意,形成重庆画家一大流派。

  重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历史上曾创造世界美术史上辉煌的大足石刻,带有禅宗文化特点和儒家文化风格的绘画流派汇聚重庆,形成重庆轻松、飘逸、愉悦、浓重的文人气概和绘画风格。特别是抗战时期,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黄滨虹、齐白石、潘天寿、吕凤子、丰子恺、林凤眠等等一大批艺术大师云集重庆,给重庆美术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础,给重庆的码头文化带来跳跃式、突变式的文化变革。解放后邓小平、刘伯承主政西南重庆,创办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为重庆打下非常好的文化美术基础。

  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化繁荣发展与地区领导班子也有很大关系,爱护人才、扶持人才、塑造自己的文化及人才,创造最美的文化风光。历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重庆市市长、西南文联主席、四川省副省长、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的任白戈非常重视重庆的戏剧、话剧、美术创作;曾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重庆国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冯建吾(1910~1989),李文信开创了山水国画一代画风,擅长人物、山水,勇于创新,能吸收多种画技之精华融为一体,画面构图别致,笔墨清新,平淡中显奇趣,富有巴山蜀水浓郁生活气息,是四川美术学院国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画教学特别是山水画教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正是他们对打造重庆的中国画起了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一统型想松散型转变,新的画风不断出版现。 被誉为“中国的梵高”陈子庄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诗词等独具一格;108岁的晏济元独具深厚的学养与高旷的艺术境界,涉足甚广,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他在绘画中强调书法与画法的关系,认为书画同源,互为其根,画是书理、书是画法,开创了飘逸洒脱之晏氏画风。以罗中立为代表的油画,以李少言为代表的版画,以叶毓山、江碧波为代表的雕塑,他们不仅为重庆,也为在中国创造了最美的文化风景。

  同样的笔墨,不同的画家创作的风格不一样,文化内涵不一样,品位不一样,价值不一样。杨必位认为,笔墨从中国人绘画、写字的工具逐渐演化成画家眼中的描绘物象和表现个人情感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而笔墨已从简单的绘画形式进化成为富有丰富内涵的中国画的重要文化特征,成为中国画表现的根本精髓,它的发展却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的组成要素,因此成为中国画家世代相衍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态。石涛曾提出“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又提出了“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山川之形势在画,画之蒙养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的见解,笔墨与画家主观的内在精神状态和超越时空的可居可游的丰富想象力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而笔墨所能产生的画面“灵气”是建构在训练素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杨必位进而论说,墨法中的笔、墨、水、色,情调、趣味、结构、格调,笔墨的意趣与文人的胸襟有着不谋而合的精神联系, 使之能从笔墨中体会出画家的人格及人性,反应出笔墨在中国画中通过表现能启承人文活动,能体现人本质的特征及人的情感的转合。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从运笔用墨所产生的感官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及所得到的绘画过程中的享受,这过程包含了画家的人生体验和精神境界的理想追求,这也就是笔墨在中国画中所达到的表现人生和享受人生的艺术作用,是无法用其它绘画形式语言所代替的。画家所表现出的审美心理与艺术思想使不同文化,不同品质的人都会在中国画中得到不同的精神满足,其中笔墨的动人之处也反映着画家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质的高下而区别着雅俗的不同,学养的积累也就在此处。笔墨内在所潜藏的高尚的精神情感要素和智慧的创造力,从而使中国画在时代的变革中难有鲜活的生命力,笔墨意趣往往是建立在画家情感表达的基础上的,情感 、思想、品性的高下则决定着作品自身的品质及感染力的大小,而情感的产生是离不开画家所处的时代的。

  杨必位说,画家能否出格、能否有所发展及能否建立良好的心态都与对文化素养的蕴籍有关,一个性格扭曲、心理变态、心态平衡能力差的画家,很难想象能够创作出理想、恢宏、大气的作品,并从作品中能够表达出真挚大方的审美情趣让人注目。只有领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有着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的画家,才能体会出人格、人性对山水画创作所带来的不可言表的良好作用;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才能创作出充满激情的作品给人带来振奋之心;只有培养自己的宽容与随和之心,全身心地投入绘画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自我的陶冶。

  杨必位认为,专业画家应走出临摹、写实的阶段,要心中有情、有文、有大气,有著对历史、当代和未来的理解来创作作品,画家就是要从历史、从文化、从当代生活里找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用传统的一些表达手法在作品里予以表达,这才是传承与应变。

  画家吴冠中认为杨必位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武辉夏说,杨必位在“山水画创作的探求中,做到与生活相应、与时代合拍、与自然共鸣。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他始终坚而持之,又将中国文化的内蕴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强调文化、强调人格、强调精神,他一改过去丘陵田园小桥流水的甜润风格,代之以巨制宏幅的峻山雄川,取正、取大、取实、取密、取雄强、取磅礴,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正大气象。”

  杨必位是一个人格特征极为鲜明的学者型画家,他在“哑楼”中一默如雷,笔倾千秋烟波、胸怀万里风云。画自然,更画学问。杨必位说:“部分画家因受地域文化的局限而缺乏向外部世界及其他艺术门类学习借鉴的条件,视觉经验未能得到充分的拓展,画家的胸襟及创作思路未能产生质的超越,而过多地回味笔墨的精妙性则成为制约画家个性化创造力发挥的包袱。由于未能从前人所创造的语境中走出来,又缺少与现代相锲合的艺术表达语汇,致使中国山水画少了几分与世界艺术相交、相聚的机会。”杨必位走的是继承创新、多元创新、开放创新的创作思路。他希望自己能在沉寂执著的艺术耕耘中去寻找一种更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真诚感受,来发掘中国绘画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和外延能力。

  在当今的变革时代里,宽容的社会环境为画家的出新成果提供了相适应的土壤,这是作品出新的重要外部条件,画家内心世界的觉悟及智慧的形式表现手段是成功的关键,而对多元文化的吸收与包容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必然走向。蓄养人文内蕴是艺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画外功夫、它是艺术表现的心源力量,在艺术人生的体验中去体会有眼光、有修养、有品德的文化人的精神境界。画家就很注重人的主观心境与客观自然物的妙合,物质的绘画只是主观心境对客观事物妙合运动的轨迹,它印迹着画家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深入者可从作品中直接感知人格、人性及人的思想行为,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愉悦,所以,提高山水画的精神品性也是在提高画家个人的品性和能力.。

  画家的运笔所产生的干湿浓淡,抑扬顿挫、急速快慢、虚实聚散的点划痕迹能反映画家情感的个性色彩及审美情趣,可将画家的心迹清晰地住留于纸上,让人产生联想;运笔的过程可抒画家的“胸中逸气”。运笔用墨所产生的感官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及所得到的绘画享受,是只重结果的其它画种所难以体会和理解的,笔墨的动人之处反映着画家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质的高下,其学养的积累与情操的高下则区别着作品雅俗的不同。

  画家的创作的艺术价值要靠作品说话,杨必位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及海内外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曾于89年赴日本三重、伊势、四日、松坂等城市办展讲学。多件作品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总参京西宾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收藏,还有些作品被四川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收藏。 杨必位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授予的“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蔡律    200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