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假问题


 

“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假问题
——兼论如何用好经济学的辩证法
朱正国
茅先生是一个喜欢发表新论的人,最近又见到他的《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济增长》,一开篇就说:“节俭原是我国人民的美德。常言道勤俭起家,意思是一个家庭靠勤劳和积蓄能致富。这很容易为每个家庭的实践所证实。它明白易懂,符合常理。但最近许多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说消费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消费正好和节俭相反,难道截然相反的行为同样有利于经济发展吗?”随后,文章就分析了消费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也分析了储蓄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最后还讲了两者要保持平衡,并“想强调的是如果家庭出于自愿,选择更多的储蓄,这将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增长。”可以说观点鲜明,是主张多储蓄的,也充满了“辩证法”。
然而,在我的感觉中,这样的辩证法似乎经常见到,有点像游戏!因为,储蓄和消费都是非常抽象的经济概念,说谁更有利于经济增长都可以说出一堆理由,特别是,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推向极端,然后证明其更重要。而茅先生也是这样做的。例如,他一开篇就说消费正好和节俭相反!这就储蓄推向节俭这样极端,实际上暗含的也就将消费变成了浪费,因为消费应与生产相对,节俭与浪费才是相对的!实际上,他在后面正是这样看待的,他说:“但投资的钱,最后变成了工厂、矿山、铁路,而消费的钱最后变成了垃圾、粪便。”其实,消费的钱不仅会变成了垃圾、粪便,还可以变成新的生产能力——人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力。他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的消费已变成了毫无用处的浪费!
最后一段是:勤俭起家,本来是简单明了的道理。但美国在1929年发生并持续了六七年之久的经济大萧条,是因为总体上供过于求,产品卖不出去。后来凯恩斯提出对付经济萧条的办法,应该增加投资。按照他的意见,在萧条发生的时候,居民因收入减少而不愿增加消费,企业家因市场前景不良而不愿投资。此时,政府就担当投资主体,那怕雇一批人去挖沟,再雇一批人去填沟(搞无效建设),经济也能活跃起来,萧条就可以缓解。后来,有些人曲解凯恩斯的理论,以为鼓励消费可以不断地保证经济增长。在我国这种论调也有相当的市场。如果真的大家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我国每年10%左右的经济增长很快就会跌落下来。究竟消费和储蓄何者有利于经济增长,不可不弄清楚! 
我看了有点不知所云。前半部分本来讲凯恩斯增加政府投资,后半部分又变成了鼓励消费。“究竟消费和储蓄何者有利于经济增长,不可不弄清楚!”我看还是没有弄清楚。想来想去,大概储蓄代表肯定,消费代表否定,因此,可以认为储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吧。但这仅是一种物的观点,从人的观点,从人和社会的发展来看,消费不正是人和社会、不正是生产能力的生产和肯定吗!
我想,只在储蓄和消费之间抽象地论述是兜不出圈子的。我们需要具体的分析,辩证法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辩证法,经济学同样如此!不存在一个什么储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永恒的规律!为什么今天人们强调消费,就因为消费不足,最关键是很多该消费的人没有消费能力。即使储蓄与消费的平衡应该由“家庭自愿选择”,但大多数家庭没有消费能力又从何选择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改革,要调整生产关系。这决不是能在直接增加投资还是增加消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大量投资来暂时缓解投资能力的不足,也可以像美国那样通过创造信用消费来暂时缓解消费能力的不足,或者两方面并用,以此发动经济,防止经济过度衰落,但不可能永远往后拖下去。如果不通过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其的消费能力,危机总有一天要爆发,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
因此,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提出“储蓄和消费,何者更有助于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个假问题,自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正确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