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宣州区实施“示范区带动工程”,渔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达25万亩,增长4.2%,其中河蟹养殖面积20万亩,增长5.3%;实现渔业总产量56679吨、渔业总产值83005.8万元,分别增长了17.4%和 48.8%;水产示范区建设得到加强,在巩固原有六大水产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部、省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示范区虾蟹养殖规格、品质、产量、效益明显提高,所产母蟹、公蟹平均规格分别达150克和200克以上,同2005年相比,实现了亩均产量增长15.3%,亩均产值增长20.3%,亩均纯收入增长23.6%的经济效益,发病率仅6—8%,且治愈率提高;名特优养殖比例进一步提升,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21万亩,占养殖比重的84%以上。
一、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确保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成立了宣州区河蟹标准化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组和技术服务指导组,明确了他们的工作职责。
二、科学技术进步引导示范区创建。
首先,加强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力度。认真总结完善了以“大规格、低密度投放,种草移螺,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科学投喂,综合防病”为核心的稻田生态养蟹技术和以“亲本选控,沿海育苗,内地育幼,二级培育,种草投螺,生物防病”为技术特征的幼蟹培育技术,制定了标准化健康生态养蟹和幼蟹培育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开会、办班等形式更新、提高全区水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乡、村二级培训工作力度,培训重心放在村级,近年来全区举办健康生态养蟹技术培训150余期,受训万余人。其次,实行水产技术人员联乡包村制度,要求每名水产技术人员都要联系水产实验、示范基地,鼓励技术人员搞技术承包、技术入股,使水产技术走进农户、走进塘口。再次,加大推广颗粒饲料和微生物制剂应用技术,做好水产投入品使用专项塘口档案记录的指导工作,促进健康养殖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示范区创建。
首先,加强公路建设,标准化健康生态养蟹乡镇完成“村村通”工程。其次,加强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电同价,保证河蟹养殖户对电的需求。再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利用水利兴修,修堤固坝,改造陡门,加强排灌站建设,保证水源供应,水质清新。第四,巩固渔业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宜渔水域和低洼田改造,为做大做强标准化健康生态养蟹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品牌市场建设推动示范区创建。
我区水产品牌已具有区域影响力,要做大做强水产品牌,必须借助于示范区创建,发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使水产品同质化、规模化;水产品牌市场建设为示范区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示范区增效的主要保障。首先,加大“无公害”水产品申报、认证工作,朱桥乡和水阳镇分别申报了1.5万亩、1.8万亩农业部“无公害”虾蟹生产基地和产品认证。其次,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南漪湖”牌河蟹和“水阳江”牌幼蟹,做大做强“南漪湖”牌水产品和“水阳江”牌水产苗种,“水阳江”牌幼蟹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高淳县市场上销售的大规格河蟹60%是“水阳江”牌幼蟹养成的。再次,市区共建,整合“南漪湖”品牌资源,通过农展会和在苏浙沪水产大市场创设直销专柜等形式,提高我区“南漪湖”品牌在水产大市场上的知名度,在上海农产品展示会上,我区“南漪湖”牌河蟹销售一空,所售河蟹受到消费者好评。第四,加强水产市场建设,培育了7个水产品专业市场,加强了水产品专业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使其成为农户小生产联结大市场的平台。第五,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成立了6个水产专业协会,组建了3个水产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水产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水产中介帮助农民提高市场参与意识。鼓励水产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解决了公司难做大、农户销售难的难题。
五、农村信贷支撑示范区创建。
确定标准化健康生态养蟹示范区,帮助协调农行、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信贷扶持,发放支农小额信贷,近年来,全区用于标准化健康生态养蟹示范区的小额信贷资金愈8400余万元,信贷资金回收率达98%以上,有23个村取得信贷信用村称号。
六、依法治理保障示范区创建。
首先,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及相关行政法律、法规,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制水平。其次,贯彻实施《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办法》,实行水产苗种生产、销售许可证制度,加强示范区水产苗种质量管理工作。再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标准化健康生态养蟹示范区乡镇成立了河蟹生产联防大队,日夜巡逻,打击偷盗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