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养成“我优先”的心态,因此,“做仆人”绝对是个不受欢迎的观念。
三年前,我曾为《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过弃商后从事非赢利事业大有成就的鲍勃·布福(Bob Buford,国内出版过他的励志读物《人生下半场》,很畅销),当时,顺便提到过德鲁克的一句话:“上帝不需要管理顾问”。现在,我要介绍的华理克却表明:上帝的仆人需要管理大师。那么,华理克是谁?他与德鲁克有什么关系?
华理克是最让美国人妒嫉的25人之一,今年52岁。1980年,他和妻子在南加州创办马鞍峰教会,至今已有近5万名会员。去年10月,《财富》杂志刊登的长篇文章这样介绍他:“这位畅销书作家和管理天才已经成为世俗的美国受人喜爱的福音派基督徒。今年,他已经在哈佛、牛津、剑桥、颤杨(Aspen)思想节、青年校长组织、会员(Pew)基金会宗教作家论坛和犹太教大学(犹太教拉比向他讨教如何增加市场份额)发表演讲。他还走到对外关系委员会,竭力推销其最新思想———极为雄心勃勃的计划:调动美国人为非洲的脱贫、扫盲和治疗艾滋病而奋战。”
他的《标竿人生》,自2002年问世以来,英文精装原版已经销售了2500万册!去年出版的《50本灵修经典》已经将之列为人类历史上的宗教修养类经典作品之一。
在华理克的一生中,德鲁克对他的作用是如此关键。去年底的《财富》刊登的华理克的“供词”是如是说的:
在我的一生当中,至少有三位导师:我的父亲、葛培理和德鲁克。他们教我的东西各不相同。彼得·德鲁克教我把事情办好的能力。见到他大约是在25年前,我应邀参加一次小型的首席执行官研讨会,彼得也在场。那时我还是25岁左右的小伙子。我开始经常给他打电话,写关于他的文章,登门拜访他。我现在仍然经常求教彼得·德鲁克。我可以说出100条彼得告诉我的箴言。其中一句是:成效和效率并不相同。效率指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成效则指做正确的事。许多教会(当然不仅仅是教会,还有企业和其他组织)都很有效率,但它们却缺乏成效。彼得教导我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结果通常在组织外部,而不是组织内部显现出来。
大多数身处公司、教会或组织之中的人总是会想:哦,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需要进行整顿。于是,他们开始实施内部改革。但实际上,增长都是来自外部,来自那些没有用过你的产品、听过你的信息以及用过你的服务的人。”
关于《标竿人生》,还有一则神奇故事,堪称奇迹:
2005年3月11日,33岁的前美国邮件服务(UPS)计算机专员尼可斯(Brian
Nichols),因强奸案在亚特兰大上庭。陪审团一审做出开释的决议,但二审似乎对他不利,他可能被判终身监禁。开庭的这天,曾为大学足球队
员、得过武术高段的他,在更衣室击倒警卫,拿走他的钥匙,取出枪枝,换了衣服,平静地穿过天桥,走到法院,沿路掳了几名人质,又拿走一名警卫的枪,探听到审他案子的法官正在开庭的房间,从法官背后进去,一枪将他击毙……接着是一连串的偷车、截车。最后,又换了衣服,徒步走出车库,混入人群。
接下来的13个小时,警方完全失去他的行踪,整个亚特兰大市陷入恐慌,学校、餐馆、公司纷纷提早关门。尼可斯却恍若无事地搭乘地铁,来到北边的郊区。
晚10时40分,他再度出击,枪杀了一名正在装修自己新屋的移民官,取去他的枪枝、证件和徽章,开走他的蓝色卡车。他半夜停车在艾西丽·史密斯(Ashley Smith)公寓的停车场。刚搬来两天的艾西丽,正在赶时间拆箱整理,为了提神,她出门买一包烟。五分钟后回家,刚下车,就被身后的尼可斯用枪顶住。她只得把他带进家门……他在艾西丽的公寓几个小时,心情放松了一些。这名26岁的女子,三年半前丈夫被刺身亡,有个可爱的五岁女儿……
整个晚上,他们一直在交谈。艾西丽与尼可斯分享她的身世和遭遇。
天将亮,艾西丽说,她想读一点东西:圣经和一本灵修的书──两个星期前,她阿姨给她的。这本书分成40天,按着顺序,她正读到第33天:“作个真仆人。”经文为:“谁想要成为伟人,就必须作仆人。”
书中写道:“我们借着服侍别人来服侍神。世人用权势、财产、声望和地位来定义什么是伟大。你若能命令别人来服侍你,就已达到这个定义的伟大。在我们那种追求满足自我的文化中(编按:这里是指美国文化),我们已养成‘我优先’的心态,因此,‘做仆人’绝对是个不受欢迎的观念。”就是这段话,尼可斯想要再听一遍。听艾西丽读这段话之后,他开始发生了变化。
清早6点,尼可斯决定要把那辆卡车处理掉。艾西丽做早餐给尼可斯吃,非常可口。尼可斯说,他走迷了路,她好像上帝派遣的天使,指出他的错,领他回到正路。
11点24分,一脸平静的尼可斯顺从地上了警车。旁观的群众爆出欢呼。
对社会大众,事件的落幕像奇迹一般。而那天晚上扭转乾坤的《标竿人生》一书,在亚玛逊图书公司的每时排行榜上一路飙升至第2名。
如今,华理克,这位与比尔·盖茨和杰克·韦尔奇齐名的上帝的仆人,也会让中国商界、政界、基督教界,乃至学界和整个宗教界,进一步感受德鲁克的魅力。而我们也许可以把华理克的成功经历作为研究对象,发展一门新学科:宗教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