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理我的投资思路(9、14之旧文)


    大家应该知道:但凡股票投资永远是面对未来、面对预期的,无论您根据趋势投资、技术投资、基本面投资、把握宏观经济与政策面投资、随时了解供求关系变化投资、资金流向投资、踏准热点转换投资、别人放弃我坚持投资、特有的经验投资、深入分析个股投资、估值水平投资等无一不是建立在或面向良好未来预期而介入持有获利、或面向未来不良预期而观望和抛出而避险。而面对未来预期的实现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以未来预期为依据而投资股票谁也难以准确把握预期实现的确定性。比如:在前期曾史无前例地连续16周钢材涨价的利好刺激下,投资者对钢铁类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的良好预期的实现几乎是肯定的,未来业绩提升的预期顿会使其未来动态市盈率下延,估值水平降低,有此预期作祟、受资金推动体现在钢铁类上市公司股价上的便是大幅上涨,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景象。而难以预料的是就在上述利好背景刺激下促就的股价涨势却被“力拓事件”发生而引起矿石价格飞涨击得粉碎!据权威资料显示仅因“力拓事件”而引起的损失近7000亿!试想在钢材产品价格无力继续提高甚或下降的境况下,钢铁类上市公司预期良好业绩的实现已如吹破了的泡沫!股价从建立在良好业绩提升的预期终点又几乎回到了起点。即使如上所述,并不能排除股票投资永远是面向未来预期的,而是提醒我们正因股票投资是建立在未来预期前提下的,我们在投资时更应密切关注影响预期实现的多种因素,加强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信息分析的敏感性从而及时、正确地调整您的投资策略。假如放弃过度贪婪,在实现预期收益甚或减低预期收益欲望的前提下执行左侧交易抛出或许会避免因难以预见因素影响而导致的损失。
     正因股票投资建立在未来预期之下,而影响预期实现的因素太多,才使得股票投资变得高深莫测起来,它将永远是与时俱进的,也是股票投资的魅力所在,可以说世上并无任何人将永远战胜市场(包括巴菲特、索罗斯在内),不过也不能因影响股票投资的因素纷繁复杂,产生恐惧心理而远离股市。其实若要做好投资前的知识准备、能力准备、经验准备、教训的汲取、切实地付出劳动,而不是道听途说、一味追逐股评、信奉“股神”(股市本无神,有也是股民盲目推崇而造就的)、幻想不劳而获,使得战胜市场的机会多于败于市场的机会,那么获取理性股票投资收益是人人努力可为的。“一赢二平七亏”的股市铁律告诫我们:在股票投资之前或投资过程中要多多扪心自问,比如:我准备好了吗?要获取收益成为其中的少数凭什么?我有既定预期收益目标吗?有确定的投资期限吗?有获取信息并敏感分析的能力吗?我的风险承受能力允许我这样做吗?我是否步入了投资的目的仅为投资的怪圈,而非投资的目的是为更好的生活?投资的过程与结果是否令我生活更为苦不堪言?我是否在投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否定自己的错误?我的止盈止损点是否设置并坚决执行了吗?我的投资决策是否一味被不理性的情绪所左右?我有等待投资机会来临的耐心吗?若相比而言,既定的较长时间内预期收益在短期内已实现,达成理财目标,我会变现后避开风险等待下次机会的来临或去实行其他理财目标的实现吗?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扪心自问,投资之前或投资过程中多问问自己对获取投资收益是有好处的,或许您会在不断努力、不断否定自己的错误下步入理性投资之路,从而获取理性投资收益。即使借鉴别人的经验也仅是借鉴而非用别人的经验去一味左右个性化的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是根本,有些别人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或许对您来说印象并不深刻,而通过自己切身历练而获取的经验正因对切身利益的影响而不可磨灭。
      我的投资思路的转变得益于理财知识的学习,与之前的投资盲目性、情绪化、无法自主、道听途说、依赖于他人、知识的缺乏等相比变得好了许多。我的投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在此谈谈粗浅认识,权作理理我的投资思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已,还望批评指正:
     一、宏观经济的影响
      利率、通货膨胀、GDP、投资、消费、出口、CPI、PPI、房地产价格指数等的同期、环比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股市。比如:市场利率的提升会对股市资金产生分流到储蓄渠道的引导作用,资金供应的减少对股市带来不利影响,反之则会使资金引流入股市中,对股市产生有利影响。温和的通货膨胀对股票类资产价格上涨产生有利影响,为防范通货膨胀风险,避免货币贬值,资金会倾向于博弈股票市场获益而战胜通货膨胀,而通货紧缩或恶性膨胀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利影响。GDP反应的是国家所有常驻单位创造的新增价值之和、新增收入之和,GDP良性增长显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向好,对股市带来有利影响,反之产生不利影响。投资、消费增长会拉动国内需求,对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有益,反之不利。出口增长会有效平衡国内生产供应与需求之间关系,可将过多国内生产供应转移到国外需求上,通过国际需求拉动国内生产、服务企业收入和经营业绩的提升,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从而对股市产生有利影响。CPI作为滞后经济指标受PPI指标的影响,PPI与CPI同向变化是一常规,PPI的变化会滞后传导于CPI的变化上,比如同向增长显示PPI的增长将生产环节的价格上涨转嫁于CPI的上涨上,对企业利润的压缩效应或较小或无影响,短期内对股市产生有利影响,假若两者背离会使企业在无力转嫁成本的情况下压缩利润空间,对企业业绩提升带来不利影响。PPI上行若生产者将价格成本转嫁于终端消费价格上会引发CPI上升通胀上涨,若不转移则企业利润下降,会有经济下行风险,总之PPI上升并非益事,而趋于稳定或缓慢变化为好。房地产行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会带动很多其他行业的发展,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变化也会预示国家经济景气程度,理性、温和上涨是好的而过度非理性上涨并非好事,过度非理性上涨或许是投机资金逐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结果,待泡沫吹破时对房地产行业带来致命打击并牵连其他生产行业,继而为银行呆账的产生、资本市场投资者亏损的产生提供条件,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了解了上述宏观经济的影响结合与时俱进的指标变化对选择投资于股市的时机是有帮助的,从8月份公布的上述指标数字看大多处于环比向好趋势,国家经济处于见底稳步上升阶段,而CPI未来拐点的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来临会使得宏观政策基调不变情况下的微调政策走向深入,微调政策的变化是足以密切关注的。上述宏观经济数据从官方网站(统计局等)可以 获取,加以了解和分析是不难的,在此不再赘述,目前宏观经济数据的向好变化为股市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宏观政策的影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监管政策、信贷政策等的变化会对股市产生影响。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激励行业政策、走向深入的监管政策对股市仍将产生有利影响,目前股市发展有政策支撑。而自6月份天量的1.5万亿信贷资金流出到7月份的3559亿、8月份的4104亿迫使投资者对未来信贷资金新增量产生疑虑,成为很多人认为的引发股市此次大幅调整的理由,这可从7、29单日大跌足以体现。不过上半年信贷资金供应宽松、下半年信贷资金供应收紧是银行调控信贷资金供应的固有常态,只不过是投资者将信贷资金调控的常态在恐慌心理作用下演变为巨大利空而产生疯狂抛售,当然也不排除是长时间单边上涨导致的技术调整、估值水平的合理回归。信贷资金供应的收窄只是为此次调整找到了另一借口而已,从技术上、估值水平上看此次调整是必然要来的,目前宏观政策仍是股市经波段调整继而在未来业绩预期下向好发展的支撑。找寻在得益于行业政策激励下个股的投资机会。上述宏观政策信息可从财政部、人民银行、行业协会、发改委、商务部、监管部门等官方网站获取。
     三、市场趋势、供求关系、估值水平的变化
     从市场趋势看,短期趋势不错,貌似反转趋势确立,可并非如此。此次超过20%的调整为投资者重新入市、收敛筹码获取未来收益拓展了空间,不过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要从收敛足够筹码到抛出获利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期间必然会通过不短时间的震荡洗盘来获取低廉筹码的,因此短期内就目前出现“V"形延续上涨的趋势值得怀疑,3200点左右仍将出现剧烈震荡继而再次探底,依据估值水平,悲观看2400点左右成为坚实的底部区域。历经三个月的振荡整理后或许会在三季度业绩提升的激发、12月出口转正、2010年良好业绩预期下向上拓展空间。从供求关系上看:中冶上市并未对股市产生资金冲击,大盘反而无视其影响上涨,可见目前股市并不差钱,指数基金的密集发行、QFII额度的增加、汇金公司的增持、其他机构投资者的重新介入、民间资本的激活等等无一不是股市资金的供应渠道。从市场趋势、供求关系变化看,后续股市发展只是用时间换取空间而已,要用耐心付出时间成本找寻再次投资机会的来临。从估值水平看:目前两市处于24倍左右,夸大地说居于15-40倍极限投资区间之内,处于中轴位置,如此估值水平并不会引发估值水平合理回归导致的系统性大幅下跌风险,单从估值水平考虑即使目前介入沪深300指数基金明年也会获取不菲的收益。
    四、个股分析
        在基本了解上述三个因素的影响后,从不同行业中精选个股也是件辛苦的事情,个股分析要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项目投资境况、红利政策、管理能力、治理结构、技术优势、竞争能力、成本优势、政策优势、团队优势、文化优势、信息公布的及时性和透明性、发展目标等多方面展开分析,找到投资该个股的理由所在、优势所在、价值所在。一般应纵向对比公司自身前三年与近期的经营境况,横向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偿债能力指标是否有向好趋势,原因如何?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股本收益率、现金利润比率等盈利能力是否向好,原因何在?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等是否向好,原因如何?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如何?业绩增长是否依赖于非正常性交易?会计核算规则是否因粉饰报表而经常变动?八项计提是否依据市场合理价格计提而避免虚增资产?三项费用增长率是否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率,原因何在?是否有盲目扩张业务种类的现象?债权与股权投资对象的境况如何?表外担保等业务是否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兼并重组能否对其带来有利影响?其实上述指标的分析依托于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财务报告等公开信息即可,分析的形式并非机械地浏览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而是从自身分析入手找寻其价值所在。再者大盘市盈率如何?行业市盈率如何?个股市盈率如何?公司收入成长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等是否优于行业平均比率甚或居于前列?公司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吗?市场份额同行业占比如何?公司有持续的研发能力促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管理优势吗?公司在同行业的成本优势何在?治理机构是否完善?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吗?主营业务是否在倾斜于并不熟悉的行业?是否迷信于公开财务信息的正确性而放弃自己的疑问?行业政策的变化是否对公司业务优势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居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水平如何?公司产品是否面临替代产品的冲击?上述提出的问题如能切实塌下心来冷静分析、晓以利害绝会对找寻个股投资价值起到重要作用,除非分析是建立在虚假的公开信息上,或者是个彻头彻尾的技术趋势投资者。从基本面找寻个股投资价值并非舍弃技术趋势的指导作用,愚以为:从基本面入手确定个股投资价值是把握大的方向,而找寻低点介入却也要依靠技术趋势分析的帮助。不过也有的个股估值水平历来较低而因成长性欠佳致使短期内获取较好收益有时会成为奢望,此类个股有时是要长期投资的。另外,所谓的长期投资并非等同于长期持有、长期捂股,假若有明确的个股利空、系统利空袭来是要动态调整策略的。其实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期限之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明确的界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比如:建立在既定投资策略前提下的三个月投资期限可不应因受短期波动的影响而盲目变成超短线操作,否则就完全失去了指导投资的既定策略,反之亦然。
    五、风险的预防
建立在尽力预防风险基础上的收益才是理性的,一味追求收益而忽视风险预防会得不偿失,首先想到风险继而考量收益方为理性。系统风险的预防要从及时了解宏观政策、宏观经济、市场趋势、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估值水平等的变化入手,要及时发现系统风险调整投资策略,比如:单从估值水平看,历史上的6124点估值水平远高于60倍却被许多人甚至是知名"大家”拿历史上的日本股市市盈率曾达100倍为参照鼓吹10000点即将来临,使得追高于6000点的股民平添了泣血的投资经历。更甚者居然拿未来5年的业绩增长预期作为支撑10000点的理由,可见放弃风险、非理性上涨居然导致“大家”们为寻找支撑的理由而疯癫起来。业绩夸张地说只要在15-40倍估值水平范围之内参与博弈即可,哪怕放弃突破40倍非理性继续上涨促成的极具风险的收益,简单说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假如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上涨50%(恐怕是绝后的),40/1.5=27倍,即使是投资于未来预期而27倍的估值水平也不算低呀!一旦系统风险释放便会泥石俱下,无论您觉得个股有多好的投资价值也不会逃避于系统风险释放之外。分散、预防个股风险可从建立不同行业个股的投资组合着手,既然支撑股市发展的根基是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那就要选择分布于不同行业中的精英公司进行组合,当然针对每只个股风险要通过及时了解、分析个股公开信息的变化加以预防。

      有了对宏观经济、宏观政策、市场趋势、估值水平、供求关系的了解;有了对个股的深入分析;有了技术趋势分析的配合;有了风险意识的树立和风险预防的策略,或许方可为您辛苦的付出带来预期的收益。只有苦苦的付出、不断地历练、水平与时俱进的提高才会使您成为那十个人中的一个,做任何事情皆是有付出才会换来回报的。其实操作时我也并没有完全依据上述策略而事无巨细地执行,毕竟确实是没有时间条件的,在此仅是粗浅的、宽泛的、并无非常具体操作建议地理理我的投资思路,就算纸上谈兵。不过是我在有时间配合情况下努力的方向,理理思路也不错,起码又一次加深了对股票投资的认识。
     浅薄之谈,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