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造福后人的汪应蛟与“十字围”


 造福后人的 汪应蛟与“十字围”

 

汪应蛟:明朝万历年间天津海防巡抚

十字围:海河沿岸军垦十块沃土良田

 

谭汝为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巡察海河下游地区,看到葛沽、白塘口一带,地广人稀,荒草弥漫,几乎没有田地庄稼。他询问当地人,都说这里从来就是盐碱地,不堪耕种,所以荒芜。而汪氏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以闽浙濒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为稻田”。在获得朝廷批准后,汪应蛟调集海防官兵万人垦田戍边。开挖沟渠,改造土壤,开发稻田。转年,在葛沽、白塘口开荒屯田5000亩,其中3000亩种植薯豆或旱稻,2000亩试种水稻,扩大了滨海地区种稻的范围。

 

万历三十年(1602)汪应蛟奏准朝廷,提出“滨海屯田,试种有效,留军并垦,招民兼种”的一整套屯垦主张,沿着海河南岸,由西至东,先后开垦了“十围”,就是十大块围田:即贺家口、何家圈、吴家嘴、双港、白塘口、咸水沽、西泥沽、东泥沽、盘沽、葛沽(具体记载不一致)等十大垦区,共开垦土地450余顷,——这就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十字围”。所谓“十字围”,就是汪应蛟对新开垦的水稻围田的十个字的编号,其实是两句五言谚语:“求人诚足愚,食力古所贵。”

 

汪应蛟所主持将盐碱荒地开垦为水田的做法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广各一丈五尺,四面筑堤,以防水涝,高厚各七尺,又中间沟渠之制,条分缕析。”汪应蛟主持所开垦的水田几乎都在海河岸边,围田周围的主要干渠深5米,主要考虑降低水位,利于排水。利用海河潮汐特点,涨潮时引水灌溉,退潮时顺流排水,循环吞吐,以反复冲涤不断降低土壤的盐碱成分,以适宜水稻种植。这种开创性的举措收效甚佳。

 

清代天津三位诗人,都写有《十字围》的诗作。

 

第一首,樊彬《十字围》。诗云:

 

津门七十有二沽,大波小波通水渠。

水田漠漠连平芜,插秧远近秧马扶。

旁有萍藻芹与蒲,菱芡莲藕兼葭芦。

垂纶举网可得鱼,四腮不数松江鲈。……

南人漫说江南好,尝新亦有葛沽稻。

 

——对“十字围”造就的稻禾风光和鱼米之乡进行了赞颂。

 

第二首,姚承丰《十字围》。诗云:

 

十字围,获早稻,车戽hu4汲水灌溉的农具)声中波浩浩

七十二沽云水乡,半是捕鱼不插秧。

汪司农(指汪应蛟)蓝总戎(指清康熙天津总兵蓝里)能以人力夺天工。

二千余亩分田界,葛沽以北白塘东。

秋色红连稻花吐,直使斥卤成膏土。

吁嗟乎,十字围,非小补!

 

——对汪应蛟等垦荒治碱,兴修水利,将百里斥卤荒滩改造成万顷良田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第三首,华长卿《十字围》,诗云:

 

河水澄清红稻肥,田间燕子双双飞。

葛沽遥接贺家口,士人相传十字围。

桃花风起吹红雨,辘轳声里啼桑扈。

十围零落剩两围,插秧犹击咚咚鼓。

朝阳含露秦天秋,天水无声日夜流。

近海人家善插莳shi4移植秧苗)炎风五月尚驱牛。

双港水车声婉转,蜻蜓飞起晴丝卷。

何人置闸泄春潮,一湾沽水笼烟暖。

白玉塘边碧芊茸,遗址依旧水溶溶。

士人千载利其利,举杯一酹汪司农。

 

——描写了津沽种稻农事,歌颂了汪应蛟造福后人的历史功绩。

 

今天,天津后人不应忘记明代天津海防巡抚汪应蛟和清代天津总兵蓝里屯垦造田的历史功绩,就应像杭州历代百姓尊崇疏浚西湖兴修水利的唐代白居易和宋代苏轼一样。杭州西湖有白堤和苏堤两个地名作丰碑,建议天津在滨海新区开发地名命名时考虑这个因素,为历史上曾造福一方的良臣廉吏树碑立传。

 

在重温历史的同时,为政执柄的当代官员应扪心自问,是效仿前贤,日夜操劳,勤勉从事,造福人民,丹心汗青;还是私欲熏心,醉心于迎送干谒,尸位素餐,专意于贴金刷色?警醒怵惕,多干实事;谨记职责,莫忘口碑。对于为政一方的官员来说,后人书写的历史,就是激浊扬清的一面镜子,正邪、忠奸、贤愚、良莠、功过、真伪……在它面前都将一一定格显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