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高峰期 一些公共场所欠透气 每天开窗通风20分钟



    近期,流感样症状患者猛增,市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收治此类病人几乎达到饱和。市民个人防范意识逐渐增强。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在低温天气下,开窗通风是防控流感的有效措施之一。

    记者走访了市区一些公共场所,发现大部分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都很好地做到了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候车厅空气流通

    11月30日,记者来到我市长途汽车站候车厅,旅客虽然不少,但空气并不污浊。大厅上层窗口全部敞开,“虽然温度低一些,但在防控甲流的关键时期,还是保障旅客健康最重要。”正在候车的牟先生说。

    在火车站候车厅,几扇窗户和门都是敞开状态,南北通透,空气流通顺畅。据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是客流高峰期,他们将打开大厅全部窗户以免交叉感染。

    某中学教室门窗依然紧闭

    学校人员密度大、接触频繁,甲流病毒非常容易在学校传播,学校一直是甲流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廊坊十小,记者看到,大部分教室都敞开了几扇窗户。“在教室,老师不让脱羽绒服,说是怕我们着凉感冒。”学生小伟说。

    但是,也有学校通风并不理想,市区某中学十几个教室,只有三间教室窗户是打开的。在课间,这些封闭的教室门窗依然没有打开。

    超市、公交防范措施差

    然而,一些公共场所的通风问题令人担忧。

    进入市区某大型超市,一股暖流迎面扑来,室内外“冷热两重天”,记者见到,超市内只有中央空调在工作,而排风系统并未运行。许多顾客脱掉外衣,仍是满面绯红。

    进入市区新华路某网络会所,一股异味扑鼻而来,室内没有通风设备,门窗关得严严实实。

    人员密集的公交车上通风也并不理想。在人民公园站,有1路、7路、13路、14路公交车通过,记者观察到,15分钟内,一共驶过公交车8辆,其中只有1辆的窗户是打开的。其余几辆车门窗统统紧闭,密不透风。

    乘务员对此表示无奈,“乘客中有老人,有孩子,有的乘客怕冷,有的乘客怕闷,矛盾不可调和”。

    建议白天室内至少通风20分钟

    公共场所通风透气真的重要吗?市卫生局健康教育所的王振宏说,防控甲流蔓延,良好的通风是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清除病毒的好方法。

    建议白天室内至少需要通风20分钟,这样既能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又能保持空气新鲜,避免交叉感染。

    学校等人口密度大的场所要特别注意通风,比如说教室,每一个课间都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在寝室,睡觉前和起床后也要开窗通风。如在室内举行活动,应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同时尽可能缩短人群聚集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