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当前世界性的金融风暴来势凶猛,已让所有出口型企业都望而生畏。对于98%的市场都在国外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国外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在国内掀起巨大的波澜。

  首先,欧币的急速贬值使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着亏损的严峻考验。

  自2008年6月至今,欧币兑美元贬值20%左右,加上明年国外主要市场太阳能上网电价计划性下浮等因素,明年太阳能组件实际价格会下降27-30%。这种摧毁性的下降,将使整个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重大威胁。

  其次,国外融资渠道的不畅,国内银行的信贷收紧,使原本很有发展前景的光伏产业发展受限。

  再次,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外光伏市场也有所萎缩,对于以国外市场为主的国内光伏产业,在中国市场还没有正式启动之前,必将收到严重的制约。

  中国的光伏产业要想能渡过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需要国家尽快出台“上网电价法”,让政策来启动国内的光伏市场,让市场来拉动中国的光伏产业,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品绝大部分出口欧美市场,这也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共性特点。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为1088MWp,占世界总产量的27.2%,居世界第一位,但当年我国光伏系统的实际安装量才20MWp,仅为当年太阳电池生产量的1.84%,意味着太阳电池产量的98%出口国外。其根本原因是国内市场还没有启动,产业和市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这种市场严重落后于产业发展的情况,既不利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紧急情况下,更不利于摆脱金融风险。

  欧币的急速贬值,国外主要市场太阳能上网电价计划性下浮,国外融资渠道的不畅,国内银行的信贷收紧等原因,将使明年的全球光伏组件市场萎缩,使原本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国光伏产组件产业发展受限。硅料生产商的暴利日子不会再现,价格将回归合理。硅料生产在市场上只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正在实施中的多晶硅项目还是会进行下去。硅材料不再会困扰光伏产业。

  面临这次史无前列的经济危机,对于那些已具经济生产规模,在海外市场有一定份额和资金充裕的企业将是一次机遇。危机过后,中国的光伏产业将会有新的格局。

  国家要借鉴国外成 功经验,让政策来启动市场, 让市场来带动产业。

  最早用政策来启动市场的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制定鼓励光伏发电应用政策。其次是日本,提出以居民屋顶并网发电为重要目标,对光伏发电实施政府补贴,初始补贴曾达到光伏系统造价的70%。做得最好的是德国,2000年1月德国就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法》,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订,规定上网电价“全网平摊”,以法规的形式拉动光伏市场的发展。在《上网电价法》拉动下,德国的光伏市场很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德国的光伏产业也很快超过美国,成为当时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太阳电池生产国。2007年,德国光伏市场的年安装量为1328MWp,占世界光伏市场总量的47%,已经连续三年为世界之首。以后许多国家纷纷效法德国实施了上网电价法,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实施了“上网电价法”,使欧洲光伏市场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启动。2007年欧洲光伏市场占世界光伏市场的71%,而中国仅占世界光伏市场的0.71%,这充分证明“上网电价法”是迄今为止全球所采取的启动光伏市场中最有效、最科学的举措。

  当然,中国也于2006年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了“上网电价”和“全网分摊”的法规条款,为发展国内光伏市场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和法规依据。

  国家发改委也相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配套政策,应该说,中国并网光伏发电的上网政策已基本配套。但是由于还缺少一个明确的 “上网电价”,迄今为止,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光伏发电项目执行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上网电价,中国目前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电站大都属于政府引导项目,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电力公司出于电网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绝大多数系统都要安装防逆流置。因此我觉得国家应尽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条款“上网电价法”,使电力公司放心地接受光伏发电并网,让太阳能光伏发电走进千家万户,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