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德曰生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大家往下面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爻象动乎内”,直译就是易卦爻象一动、一发生变化,外化出来,就显现吉凶祸福的结果。我们把“爻象动乎内”纳入到精神中来体会,其实,世上一切人为的结果都是从心念一动产生出来的嘛。那些成功人士、大富大贵的人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当初创业时内心一念之动,然后实施于外,才有了后来的结果;那些大奸大恶不得善终的人,结局很凶很惨,其最初的来源,也不过是内心的一念之动啊。所以,“爻象动乎内”很重要、很关键,我们不要轻易放过。发现念头一动,内心的阳明正知、我们的良知马上就要跟上,良能马上就要起作用,马上就要有觉照。觉就是觉悟,就是立即认识它;照就是关照,马上就要决定怎么对待这个念头。好的念头就让它实现,让自己付诸行动以成就一番圣贤事业;如果是不好的念头,马上认识并把它收拾住,不给第二个坏念头冒出来的机会,按禅宗的说法,就是“贬向无生国里”,贬到永远都无法再生的地方去,让它永远不能兑现,永不超生。

  
  “爻象动乎内”,跟着就是“吉凶见乎外”。吉如果现乎外,那感觉就很好,但如果凶现乎外,那就是大麻烦了。所以,我们内心要把善恶是非辨别清楚,要看该不该动,可不可以动。

  
  “功业见乎变”,这里是指有能力建功立业的人,他们从心动到行动,在时势的变化当中就有了行动的结果,这就是功业。没有时势的变化,不在时间流逝的因缘中考察,就看不出有什么功业。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时势发生变化,成功人士才取得了新的成就。

  
  “圣人之情见乎辞”,辞是指《易经》卦、彖、象、爻的各种文辞。圣人也有情哦,也会真情流露哦!他对众生的慈悲之情就是通过这些文辞显现出来。我们看《易经》从伏羲创卦到文王系辞,这一系列古代圣人对众生、对后世的情意,都体现于这些文辞当中了。不仅《易经》如此,其它的儒释道各家的经典,也都是圣人之情的体现。我们后人学习儒释道的经典,都要体会这个情、要领这个情啊!我们每天做个功课,念一遍《金刚经》、《心经》之类,你是否能体会到圣人之情呢?

  
  刚才听一位同学讲读《心经》的感觉,说以前没有读出感觉来,现在读进去了,每次都有流泪的感觉。这就相应了!你要是体会到了圣人之情,体会到他们对众生、对后世的感情,这样与自己的心相应,学修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我们往下学,“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我们一般都听过“上天有好生之德,蝼蚁有偷生之心”这样的说法,在古装戏的台词中都很常见,这种感恩天地的思想已经渗入普通老百姓的骨髓当中去了。

  
  一方面,天地之大德就是赋予万物以生命,所以非常值得人们去感恩戴德。从另一方面看,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又怎么讲?《易经》中说天地有大德,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不义,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并不矛盾,只是看待角度不一样而已。《易经》体现的是生的一面,老子的话体现的是另一面。“天地之大德曰生”,但有生就有灭啊,就像有来就有往、有去就有回一样。老天给予一个生命,我们活在天地间感觉很舒服,但百年之后呢?老天又要把你收回去。西方人说“人来自于泥土,最终归于泥土”。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要把生死学通。生死就是上天赋予给万物的自然过程。如果能把生死交给老天爷,你就可以活得潇洒自在。关键一点是,你有没有决心、有没有勇气敢于把自己交出去?能完全交出去就做到了无我,能做到无我,生死就奈何不了你。如果你交不出去,有个我哽在心头不放下,那天地之大德就感觉不到,能感到的只是天地不仁,就会很恐惧生死。

  
  所以,真想学道了生死,就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系辞》这里讲“天地之大德曰生”,我们还要看到另一面,就是“天地之大不德曰死”。其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大德不德,不德而德,看懂了就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