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二章 下山谈判叶挺被扣
蜜蜂洞里项英遇难 (8)
周恩来一直与苏联使馆保持密切联系。苏联大使潘友新和武官崔可夫先后向何应钦、白崇禧提出质问。蒋介石还需要苏联的援助,不敢得罪,派张冲和王世杰去解释,潘友新不听,声色俱厉:“我请蒋先生注意,对中国来说,内战将意味着死亡!”
蒋介石一下落入谷底,又开始在屋里来回渡步,碰见谁骂谁。“日本那边怎样,有何动静?”他不停地催问消息。当情报到来时,他又像遭了雷击。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发布1月17日通令的第二天,日军便开始调动七个师团,在24日大举进攻,将他的嫡系汤恩伯等部约十五万人包围于平汉铁路以东。他原想以反共停止敌军的进攻,日本至少会“坐山观虎斗”,谁知日本不但不领情,也怕共军被蒋介石逐到河北,破坏日本的利益,干脆来了个“釜底抽薪”,回过头来置蒋介石于死地。
蒋介石长时间地瘫坐在椅子上,手撑着脑袋。他的一切看来都是有气无力的,软绵绵的。他万分焦虑的是:原先定于3月1日召开的国民参政会迫在眉睫。许多民主人士和无党派人士表示,如果中共参议员缺席,会议也没必要开了。罗斯福的代表居里也留在重庆不走,据说是专等观光国民参政会开会。他突然挺直腰,向弯腰曲背站着的陈布雷说:“一定要把共产党人拉进参政会来。你和周恩来联系一下,我要与他好好谈谈!”
2月18日,重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周恩来声明,在中共所提的十二条善后办法未得到裁夺以前,中共参政员碍难出席参政会。
这无异意味着中共表示决裂!
参政会的秘书长王世杰接到公函后,浑身紧张,立刻去找张冲商谈。张冲也是脑袋发木,没等约见,就闯到周恩来办公室,要求将这封公函暂行收回两天,以便他从中奔走,请蒋介石出面与周谈话。
周恩来一口拒绝:“十天中,政治压迫之严重和接连不断,无理已极,实属忍无可忍!”
张冲陪笑道:“你知道,蒋这个人是吃软不吃硬,结果必致大家翻脸。”
“脸已经翻到一半了!现在所能做的,不过是下讨伐令,全国清党,逮捕办事处人员,封闭《新华日报》,我们已经准备着了!至于见蒋,必不能得到什么结果,无非是撤过黄河那一套!”
离国民参政会开会只有四天了,谈判仍处于僵局状态。张冲又跑到周恩来那里,一坐就是三个小时,喋喋不休地重复前次的话,周恩来不住地摇头:“七个共产党员的公函不能撤。”
张冲拱手哀求:“为了国家计,我跪下都可以。”
周恩来仍是摇头:“这不是我们个人之间的事,而是政治问题。在新四军问题后,政治压迫,军事进攻,我们的确已无让步的可能。”
张冲搔头:“一朝中总有秦桧、岳飞嘛,我们是忠,他们是奸;我们要顾全大局,他们是不顾全大局的。我看这样,前函可称文字有错,拿回校对一次,以便委员长能见你一次。”
“见不见都不会有任何结果。”
“不一定。”张冲又解释着,“我根据各方面可能的意见,提出一些具体办法,请你报告你们中央好吗?一、军事上,十八集团军以正规军的名义开到黄河以北,其他游击部队全部留在华中,配合友军作战;二、参政会改请董必武、邓颖超出席会议,毛泽东不能来时,指定别人来;另外,成立分区调查委员会,可以蒋为主席,你为副主席;三、目前军事进攻停止,政治压迫要总解决,需请委员长负责纠正,再不许发生新事件。”
周恩来说:“谈判具体条件我可以报告中央,但没有必要取回公函,更无必要见蒋。”
“如果你们不出席参政会,已表示破裂,则一切无从谈起。”
“我们不是拒绝谈判,但绝对不撤回公函。”
第二天,周恩来与毛泽东通电后再次见到张冲,把中共中央以叶剑英名义起草的漾电及毛泽东的意见拿给他看。张冲连连啧嘴:“这不等于破裂吗?”
“责任在你们。我党为挽救破裂,才提出十二条。”
“十二条中,取消命令,取消一党专政,今天实在做不到。”张冲摊开手,表示为难,“但昨天三项办法已答复十二条了。”
“既然如此,我只有回去和中央讨论了。”
张冲呆愣了两秒钟,懊丧地说:“你如回去,他们又要说你们破裂了。”
“你们不让我回去,岂不更表示压迫?”
张冲苦笑了一下:“如果董、邓不出席,他们不会让你回去的。”
周恩来讥讽地说:“我本来就准备在此待捕的。”
“不说这个了。”张冲又说到开会的事。
周恩来说:“国民党请客吧,被请者为‘奸党’,还要客人来捧场,对我们岂不是侮辱?”
张冲再也没有力气谈下去了,站起来时摇晃了一下,差点摔倒。
第二天就要开会了。蒋介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3月1日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就要开幕的清晨,蒋介石又让张冲去请董必武和邓颖超,遭到拒绝。会议又延期一天,还是不见董、邓的身影。蒋介石无精打采地拿起讲话稿,念一段,停一会,希望共产党人推门进来。可是奇迹没有发生。
参政会虽然开过了,蒋介石的气并没有顺过来。宋美龄见蒋介石极显疲倦,又易动怒,便拉他到黄山官邸外面走走,散散心。
途中刚过罗家坝,忽然看见公路右边的稻田里有个人站起身来。砰地一声,蒋的侍卫官张醴泉马上就给了那人一枪,那人应声倒下。到眼前一看,稻田中的尸体连裤子也没穿上,原来是个蹲在那里拉屎的倒霉鬼。张见打死人了,似有歉意,心情复杂地看着蒋介石。蒋介石反而劝慰他:“没有关系,你是忠于职守,应该的。”
宋美龄知道蒋介石的心病还在共产党,尤其是拒不出席参政会,在国人和洋人面前丢了他的面子。只是碍于舆论,又无计可施,只有自己跟自己生闷气。宋美龄劝他:“你还是跟周恩来去谈谈。现在分裂,于党国于你都不利。”
“我是想跟他谈谈。可明明是他们无理,却要我们主动,实在不合道理。”蒋介石嘟嘟囔囔。
“大丈夫能屈能伸,僵持下去不好。我可以陪你一起见他。”
3月14日,蒋介石约见周恩来。宋美龄陪在一边。蒋介石一开始就说:“因为事忙,两个多月没有见面了。当然,参政会前也不便见面。”
周恩来乐呵呵地说:“委员长是忙人,不见也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开完会,情形和缓了,可以谈谈。会后延安有没有来电?”
“没有。”
“你可以去电延安,问一问最近还有些什么意见。”
“问题总要解决才有办法。”于是,周恩来将新四军事件和近来各地政治压迫的状况说了一遍。蒋介石对新四军事件有意不答,对各地的政治压迫,则推说是下面人干的......提到防地、扩军,蒋介石再没谈开往黄河以北的事,只说:“只要听命令,一切都好说。军队多点,饷要多点,都好说。”
“我听说叶希夷到了?”周恩来问,“我想见见他。”
“没有吧?”蒋介石直眨眼环顾左右,“我查一查,如到了,你可以见见他。”
宋美龄显出很高的热情:“下星期再见面时,我请你和夫人吃饭。”
周恩来接受邀请,可脑子里还在想着叶挺的事。
三个叛变者的结局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人员中,有极少数人被俘后叛变、变节。赵凌波、赵希仲、刘厚总这三个团级干部的叛变,给新四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被新四军枪毙的赵凌波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北撤时,赵凌波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叛变,当上反共副专员,专门从事策划清剿新四军的活动。
1942年5月,赵凌波化装后,潜入安徽繁昌湖阳冲的新四军地方武装驻地,冒充是皖南事变中被俘,才从国民党牢狱里逃出来寻找部队的人员,企图侦察情况,被五十七团二连指导员董南才认出。将他押送到安徽无为县白州五十七团团部。
七师师长傅秋涛即令五十七团团部的侦察参谋李务本带领侦察班,名为“护送”实为押送赵凌波到七师师部。并拟在适当时机派得力精干武装,押解他去苏北军部审判。
不料,拂晓,押解到石涧埠附近路旁休息时,赵凌波突然向国民党军黄洛河据点奔逃,被当场打死了。
投河自尽的赵希仲
1938年冬,赵希仲任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训练部长、副总队长,新四军军部北移时任第一纵队参谋长。
皖南事变中,赵希仲随队突围中,被国民党108师俘虏,被押送到第三战区上官云相司令部。赵叛变供出新四军在皖南的人数、武器装备、军事行动及新四军许多领导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学历和特征等大量情况,因而受到优待。
1941年6月,赵希仲与赵凌波一道自动声明脱离中共,并办了书面的自新手续。
赵希仲叛变后被委任为上饶集中营中校军事教官。主要从事对被俘人员的感化工作。
1942年6月初,在避开日军进攻转移途中,赵希仲偷偷出逃。在浙江金华被日本人逮捕,半年后获释。1943年6月,经人介绍赵到杭州做工,不久又被日本人抓去,以“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判处死刑。因证据不足没有批准执行,一直关押到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初,以政治犯被释放,辗转回到陕西老家。
1950年,赵希仲隐瞒叛变历史,被送到陕西高陵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1年调到甘肃兰州西北新华公司任副经理。1956年肃反运动中,赵希仲的叛党、叛变问题被暴露,他被撤消职务,监督劳动。
1968年8月的一天深夜,赵希仲投黄河自杀身亡。
被新政权处决的刘厚总
刘厚总,湖南耒阳人,杀害项英的凶手。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并担任乡赤卫队长。1934年,刘厚总任湘南赤色游击队第三大队政治委员。
1938年9月,刘厚总被送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春要求回南方工作。
1941年1月16日傍晚,在泾县的大康王村附近,项英在皖南事变突围中与刘厚总偶然相遇。当时项英并不认识他,听说他是副官处的,便说:“好吧!那就跟我们一块走吧。”
1941年3月13日凌晨,刘厚总在蜜蜂洞里枪杀了项英和周子昆又对警卫员黄诚打了两枪,取走了他们的武器和随身携带的黄金、银元、金表、钢笔等财物,下山投降了国民党。
旌德县国民党县长李协昆一再审问刘厚总,于4月28日派特种工作行动队长陈思新等人由刘带路,到蜜蜂洞去查看。但项英、周子昆的遗体和负伤的黄诚已被转移。此时,中共泾县旌太中心县委书记洪林听村民说刘厚总来了,就计划在蜜蜂洞附近击毙这个叛徒。刘厚总发现有人伏击,仓皇逃到太平县城,投奔了国民党县党部。
1943年冬,刘厚总被押送到重庆关入军统局的渣滓洞看守所,直到1948年才被释放回原籍。刘不敢回原籍,遂到江西九江市一个盐铺当伙计。
1952年在盐铺当账房先生的刘厚总被新余县公安局副局长黄宜蕃认出(黄宜蕃当年在新四军给周子昆当警卫员时见过刘厚总),将他逮捕。
陈毅闻悉当年杀害项英、周子昆的凶手落网后,当天给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打电话,指示公安政法部门尽快结案,处决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徒。同一天,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也给江西省委拍发了及早严惩叛徒的电报。
1952年8月初,刘厚总在江西南昌被处决。
参阅资料
1.《历史漩涡中的蒋介石与周恩来》 尹家民/著
载《春城晚报》1998.3 连载 (1998.03.25)
2.《毛泽东大意失荆州》 隋 剑/文
载《彩云》1989.9(总第108期) (1989.10.25笔记 1998.4.25)
3.《“皖南事变”三将军遗骸移葬记》王辅一/文《作家文摘》1997.12.5
原载《羊城晚报》1997.10.27 (1998.12.03)
4.《项英、周子昆二烈士遇难真相》黄诚/文
载《新时期》1980年第4期 (1981.10.10笔记 1998.12.3)
5. 谢忠良:《皖南事变与项英同志被害》
6. 陈仁洪:《碧血染东头》
均载:《星火燎原》1982年第2期 (1998.12.03)
7.《南方局地下无线电通讯网》杨耀健/文《作家文摘》1997.8.22
原载《共鸣》1997年第8期 (1998.12.21)
8.许道化/文《叶挺智找“周公”》《革命英烈》(337期) (1999.03.30)
9.《中共对皖南事变的态度转变》
原载《安徽史学》第7辑 1991.1 (2000.03.14)
10.《皖南事变中项英私自离队始末》
原载《大江南北》1991.2 (2000.03.21)
11.《千古奇冤千古谜》 (上) 《云南日报》2001.2
原载《中华读书报》 (2001.02.11)
12.《叶挺的神秘手杖》杨东志/文《文摘旬刊》2000.11.24
原载《党史博览》2000.10 (2001.03.29)
13.《刘厚总杀害项英之后》罗晓军 宁 沅/《作家文摘》2001.8.24
原载《世纪风采》2001年第6期文 (2001.09.29)
14.《皖南事变:傅秋涛部成功突围》曹天生 吴新明/文《作家文摘》2003.3.14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1.29 (2003.03.21)
15.《不应忘却的外交旧闻》温乐斯等文《文摘旬刊》2002.3.15
原载《文汇报》2002.3.2 (2002.03.23)
16.《失落的叶挺遗嘱》林植夫/文《作家文摘》2003.5.9
原载《纵横》2003年第4期 (2003.05.11)
17《龙之脉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智慧》扬振之、田利军/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5 出版 (2003.05.21)
18《上饶集中营的集体枪杀》《作家文摘》2003.8.19
原载《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唐乐山/文 文史出版社2002.8出版
(2003.08.23)
19.《叶挺项英之争与皖南事变》文 龙/文《文摘旬刊》2003.11.7
原载《情系中华》2003.9 (2003.11.13)
20.《“皖南事变”祸及苏军顾问》王炳毅/文《作家文摘》2003.11.7
原载《南京晨报》2002.10.8 (2003.12.08)
21.《皖南事变后国共两党的较量》
原载《毛泽东与蒋介石》叶永烈/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2(2005.9.22)
22.《苏联在皖南事变前后所起的作用》李传玺/文《作家文摘》2005.3.29
原载《纵横》2005年第3期 (2005.12.13)
23《崔可夫元帅的中国行》吕严斌/文《文摘周报》2005.2.4
原载《环球军事》2005年2月上半月版 (2006.02.10)
24.《民主延安》何方 口述、邢小群整理《作家文摘》2006.6.9
原载《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2期 (2006.06.19)
25.《皖南事变:袁国平可以不死》袁振威/文《作家文摘》2006.12.5
原载《中国国防报》2006.11.21 (2007.01.01)
26.《皖南事变苏军顾问失职内幕》金点强/文《文摘周报》2007.8.28
原载《青年参考》 (2007.08.30)
27.《皖南事变背后的曲折》《作家文摘》2008.4.1
原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著 (2008.04.25)
28.《国共为何能最终妥协》《作家文摘》2008.4.11
原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著 (2008.04.30)
29.《“皖南事变”中三个叛变者的结局》(无作者名字)《作家文摘》2009.11.24
原载《北京日报》2009.11.9 (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