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亮点:从“单条腿”走路到“双轮”驱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农村发展的四个“点”: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而在这四个“点”中,最大的亮点当然是把城镇化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着眼点,也就是说自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放开户籍限制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战略之后,这次的农村工作会议把过去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单条腿战略:新农村建设,正式变成了“双轮”驱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并且强调城乡改革联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新思路,比如可以在中小城镇进行物业税试点,防止泡沫在中小城镇上演,也应该允许上千所大学在中小城镇办分校,为中小城镇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只有大胆改革,城镇化才能真正成为农村发展新驱动力。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27至28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提出农业农村工作的四个“点”: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并且提出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为什么要把“单条腿”走路变成“双轮驱动”?
其一是城镇化工作严重滞后已阻碍了农村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已有2亿多农民外出打工,不少人其实已在城镇居住工作多年,而滞后的户籍制度改革,还让他们保留着农村户口。这样就造成中西部不少农村成为空心村,对本稀缺的农村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另外一方面是许多在外打工有一定积累的返乡农民工,一般也会选择在家乡的城镇创业,不愿意再回到原来分散的农村老家。农村太分散也太缺乏人气集聚。滞后的城镇化使大批的农民难以在城镇落脚,被迫回到农村。而农村地广人稀,又难以有发展的机会,这样使农村白白地浪费掉许多机会。再者分散的农村,也难以进行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电等成本高昂。如果农民在城镇集中居住,既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又能够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其二是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村发展最大的驱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的明星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的大力发展,实际上是得益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发展。在这些地区各种特化的专业镇、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迅猛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该地的全面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地区,由于中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已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城乡连成一片,城市群崛起,城乡资源能够有效的互动。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来讲,一个国家的强大,也是得益于各种各样特色的中小城镇发展。因为片面发展大城市很容易带来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而中小城市既可以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发展空间也不受太多的限制,也能够有一定的集聚效应与产业分工。其实工业化城镇化一直是人类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富强的一条宝贵经验。人为地把农民固化在农村,通过户籍制度使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只能是农村发展愈来愈衰落。
其三单纯的新农村建设战略难以支撑,农村需要城镇带来动。
农村太大,是广阔天地,但却难以大有作为。原因很简单,投进去再多的钱,一被那个巨大的分母除就稀释掉了,如一滴水掉进汪洋大海。农村很分散,目前的一家一户单干,形成原子化的小农,形成不了合力。居民的分散又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与产业分工,所以按照目前的格局,农村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循环陷阱。必须有一个工作的抓手,来带动农村走出这个贫困陷阱。而一个城镇,由于有大量的人口集聚,如果有好的产业基础,就能够产业规模递增效应,城镇的发展由于对原材料等的需求,又可以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自2006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国家每年几千亿的资金投进去了,但一直难以有大的成效,其实就是缺乏一个工作抓手。通过城镇化的带动,有效地减少农民,增加城镇集聚效应,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就可以让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中小城镇及城镇如何改革才能真正成为双条腿?
其一是如何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是关键。
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第一个面临的挑战就是城市的容纳能力。所以这次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介绍如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表示,今后要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规划先行,产业带动是城镇与中小城市的生存之本。
其二是如何放开户籍制度限制,解决好进城农民的户籍与社保是最大挑战 。
大量的人口如果进入到城镇,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就业与社保挑战。 如何把新移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是城镇化面临的另外一个大的挑战。大量的人群呆在一个城镇,如果失业了或者没有社保,那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
其三是城镇如何才能生存与繁荣:特色与产业并重。
城市与繁荣并不能划等号。美国曾经的大城市底特律,由于汽车产业的繁荣而迅速繁荣起来,曾经达到二百多万人口。但随着美国汽车业的衰落,底特律又迅速衰落下来,目前被美国人形容成了一坐“死城”。所以讲,片面讲发展城镇化也是挺危险的,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问题会更大。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都是专业镇的繁荣所带动。如何发展一个城镇的产业,从而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是最关键的问题。迪拜之所以出现泡沫,就是片面以房地产来带动,缺乏产业实业支撑,最后出现金融时抗风险能力太弱,不堪一击。
各个地区如何根据本地的条件,发展特色专业镇可能是未来中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千镇一面、产业同质是中小镇发展面临的大问题,如何进行产业定位而不是盲目地发展小城镇是未来应该着重避免的问题。
其四是可以先允许上千所大学在中小城镇办分校作为城镇化的一个起点,这样城镇化所需的智力支撑就可以解决了。
美国的大量小镇繁荣,得益于有二千多所大学分散于全国各地农村的小镇上,每一个大学就撑起一个小城镇的发展与繁荣。大学的进入,也带动了周边房地产的繁荣与服务业的生存。如果允许我国的上千所大学也能够在中小城镇发展分校,通过学校的发展带动农村的人力资本集聚,为产业支撑提供人力资源应该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
很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大学基本上都集中在大都市,过去仅有的几个分散在县域的学校也基本上都搬到了大城市,使我国中小城镇几乎成为“大学沙漠”。应该从大学允许异地办分校入手,允许目前我国的大学在中小城镇发展分校,增加人气。从而解决知识青年不愿意在小城镇呆的大问题。小城镇发展的智力资源如果得到解决,其他的问题也就好办多了。
其五是慎防中小城镇的房地产被爆炒,未发展先泡沫化。可以在中小城镇进行物业税试点。
目前大家最大的担心是城镇化还没有开始,地方政府就把小城镇的房价炒上了天,使农民根本无法在此落户。目前我国的房地产政策在大城市基本上是失败的。如何调控房价我国出台的政策基本无效。如何未雨筹谋,防止中小城镇的房地产泡沫化,物业税可以在这些小城镇先行试点。
其六是如何增加城镇对农村的辐射效应,避免城镇对农村的吸空效应?
不少人误以为城镇都是对周边的农村有辐射效应,其实是大错特错了。不少城市其实是有一个强大的吸空效应,大都市北京周边的城市对北京就有不少怨言,说北京有一个“环北京贫困带”,北京巨型城市的吸空效应,把北京周边好的人力物力都吸走了。而环上海周边却出现了百强县,有很强的辐射效应。所以如何解决城镇化发展之后,让更多的城镇对周边的农村有辐射而不是吸空效应,是未来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原来指望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如果大部分发展起来的城镇都属吸空型的城镇,那以城带乡,只能把乡村带的更贫困,效果更差。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亮点:从“单条腿”走路到“双轮”驱动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